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列表 | 第12-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1.1 电工软磁材料磁损耗的特性测量与模拟问题 | 第20-25页 |
1.1.1 电工软磁材料的磁损耗特性及测量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1.1.2 电工软磁材料磁损耗建模及分离的背景和意义 | 第22-23页 |
1.1.3 磁损耗分离模型中异常损耗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2 异常损耗模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3页 |
1.2.1 异常损耗及其建模发展现状 | 第25-32页 |
1.2.2 异常损耗模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1.2.3 微观异常损耗模型应具有的特性 | 第32-33页 |
1.3 基于铁心损耗分离的异常损耗计算 | 第33-3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畴壁运动导致的微观涡旋电流损耗建模及应用 | 第38-62页 |
2.1 微观涡旋电流及其损耗的产生 | 第38页 |
2.2 外加磁场下畴壁的振动及其损耗 | 第38-41页 |
2.3 铁心损耗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1-47页 |
2.3.1 经典涡流损耗计算 | 第41-43页 |
2.3.2 微观涡旋电流损耗建模 | 第43-46页 |
2.3.3 对微观模型的宏观物理解释 | 第46-47页 |
2.4 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 第47-61页 |
2.4.1 铁心损耗计算模型的实验验证与特性分析 | 第47-56页 |
2.4.2 基于微观涡旋电流损耗计算模型的异常损耗分析 | 第56-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畴壁统计学随机构型引起的动态损耗建模及分离 | 第62-76页 |
3.1 畴壁位移磁化及动态损耗产生的机理 | 第62-63页 |
3.1.1 畴壁位移磁化的基本原理 | 第62页 |
3.1.2 动态损耗产生的物理机理 | 第62-63页 |
3.2 动态损耗模型的建立及其分离 | 第63-68页 |
3.2.1 动态损耗建模 | 第63-66页 |
3.2.2 分立的异常损耗计算 | 第66-68页 |
3.3 异常损耗计算模型的特性分析 | 第68-71页 |
3.3.1 交变激磁条件下的异常损耗获取 | 第68-69页 |
3.3.2 微观统计特性参数的确定 | 第69-71页 |
3.3.3 异常损耗系数的对比 | 第71页 |
3.4 异常损耗计算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71-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考虑谐波及集肤效应的旋转异常损耗测量与计算 | 第76-94页 |
4.1 谐波及集肤效应的影响与分析 | 第76-81页 |
4.1.1 旋转磁场的谐波分析 | 第76-78页 |
4.1.2 集肤效应对旋转损耗系数的影响 | 第78-81页 |
4.2 旋转铁心损耗测量与异常损耗计算 | 第81-88页 |
4.2.1 旋转铁心损耗特性测量 | 第81-84页 |
4.2.2 变换后的旋转损耗系数确定 | 第84-87页 |
4.2.3 旋转异常损耗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4.3 模型对比与实验验证 | 第88-93页 |
4.3.1 旋转激磁条件下的异常损耗获取 | 第88-91页 |
4.3.2 对比与分析 | 第91-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电工软磁材料在高频高磁密条件下的铁心损耗计算改进方法 | 第94-106页 |
5.1 铁心损耗计算改进方法的提出 | 第94-95页 |
5.2 铁心损耗的测量与分离 | 第95-99页 |
5.2.1 铁心损耗分离 | 第95页 |
5.2.2 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比较 | 第95-98页 |
5.2.3 对比与分析 | 第98-99页 |
5.3 铁心损耗计算式的改进及验证 | 第99-104页 |
5.4 铁心损耗改进计算后的结果误差分析 | 第104-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交变与旋转激磁条件下的集肤效应及涡流损耗分析 | 第106-116页 |
6.1 交变激磁条件下的涡流集肤效应及其损耗 | 第106-111页 |
6.1.1 交变激磁时集肤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06-108页 |
6.1.2 考虑集肤效应的交变涡流损耗分析 | 第108-111页 |
6.2 旋转激磁条件下的涡流集肤效应及其损耗 | 第111-114页 |
6.2.1 集肤效应在旋转实验铁心总损耗中的突现 | 第111-113页 |
6.2.2 三维旋转激磁时的简化磁本构方程和电磁场扩散方程 | 第113-114页 |
6.2.3 考虑集肤效应的旋转涡流损耗分析 | 第11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116-117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17页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及设想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附录 | 第132-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