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目的与重要性 | 第14-16页 |
1.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1.4.1 行为主体有关概念 | 第18页 |
1.4.2 行为环境有关概念 | 第18-19页 |
1.4.3 行为表现有关概念 | 第19-22页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2-40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1.3 文献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2.2 研究要素解析 | 第28-34页 |
2.2.1 行为主体的研究要素 | 第29-30页 |
2.2.2 行为环境的研究要素 | 第30-32页 |
2.2.3 行为表现的研究要素 | 第32-34页 |
2.3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34-37页 |
2.3.1 从行为主体方面考虑 | 第34-36页 |
2.3.2 从行为环境方面考虑 | 第36页 |
2.3.3 从行为表现方面考虑 | 第36-37页 |
2.4 重点调查内容 | 第37-38页 |
2.4.1 行为主体 | 第37页 |
2.4.2 行为环境 | 第37-38页 |
2.4.3 行为表现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旧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实态调查——以鞍山二路小学生源地为例 | 第40-64页 |
3.1 调查计划与步骤 | 第41-42页 |
3.1.1 调查影响因素 | 第41页 |
3.1.2 调查计划与步骤 | 第41-42页 |
3.2 对行为主体的调研:儿童活动情况问卷 | 第42-48页 |
3.2.1 通勤模式 | 第42页 |
3.2.2 工作日课后身体活动的频度 | 第42-43页 |
3.2.3 工作日课后身体活动的时间 | 第43页 |
3.2.4 周末身体活动的频度 | 第43-44页 |
3.2.5 周末身体活动的时间 | 第44页 |
3.2.6 住所附近的活动场地情况 | 第44-46页 |
3.2.7 问卷调查期间学生的分布 | 第46-47页 |
3.2.8 小结 | 第47-48页 |
3.3 对行为环境的调研 | 第48-56页 |
3.3.1 地块1·鞍山二路南宁路小区 | 第48-51页 |
3.3.2 地块2·辽阳西路哈尔滨路小区 | 第51-54页 |
3.3.3 行为主体对环境的主观判断 | 第54-55页 |
3.3.4 行为环境的理想愿景 | 第55-56页 |
3.4 对行为表现的调研:身体活动行为观察 | 第56-64页 |
3.4.1 必要性活动 | 第57-58页 |
3.4.2 自发性活动 | 第58-60页 |
3.4.3 社会性活动 | 第60-61页 |
3.4.4 身体活动形式 | 第61-64页 |
第4章 旧住区公共空间特征总结与分析 | 第64-88页 |
4.1 行为主体、环境、表现之间的联系 | 第64-70页 |
4.1.1 行为主体差异性比较 | 第64-65页 |
4.1.2 行为环境差异性比较 | 第65-67页 |
4.1.3 行为表现差异性比较 | 第67-69页 |
4.1.4 三项要素之间的联系 | 第69-70页 |
4.2 行为主体(儿童)特征总结分析 | 第70-74页 |
4.2.1 不同的活动状况,趋近的理想愿景 | 第70-71页 |
4.2.2 特定的社会身份,简单的人际关系 | 第71页 |
4.2.3 丰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环境需求 | 第71-72页 |
4.2.4 较长的居住时间,强烈的感情归属 | 第72-74页 |
4.3 行为环境(户外空间)特征总结分析 | 第74-80页 |
4.3.1 功能重叠,无法满足空间共享 | 第74-76页 |
4.3.2 地形多样,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 第76-77页 |
4.3.3 景观单调,缺乏相应配套设施 | 第77-80页 |
4.4 行为表现(身体活动)特征总结分析 | 第80-87页 |
4.4.1 身体活动观察的分析 | 第80-81页 |
4.4.2 不同活动的需求 | 第81-83页 |
4.4.3 时间分布的表现 | 第83-85页 |
4.4.4 空间分布的表现 | 第85-86页 |
4.4.5 社群性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旧住区公共空间儿童健康友好性更新策略 | 第88-116页 |
5.1 行为主体角度 | 第88-94页 |
5.1.1 更新策略 | 第88-91页 |
5.1.2 更新方法 | 第91-93页 |
5.1.3 小结 | 第93-94页 |
5.2 行为环境角度 | 第94-102页 |
5.2.1 更新策略 | 第94-97页 |
5.2.2 更新方法 | 第97-101页 |
5.2.3 小结 | 第101-102页 |
5.3 行为表现角度 | 第102-107页 |
5.3.1 更新策略 | 第102-104页 |
5.3.2 更新方法 | 第104-106页 |
5.3.3 小结 | 第106-107页 |
5.4 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评价 | 第107-112页 |
5.5 结语 | 第112-116页 |
附录 | 第116-126页 |
附件1:问卷调查问卷 | 第116-118页 |
附件2:问卷调查统计详细数据 | 第118-120页 |
附件3:实地采访原文 | 第120-126页 |
低学龄儿童(一年级)实地采访节选之一 | 第120-121页 |
低学龄儿童(二年级)实地采访节选之二 | 第121-122页 |
高学龄儿童(五年级)实地采访节选之一 | 第122-123页 |
高学龄儿童(五年级)实地采访节选之二 | 第123-124页 |
高学龄儿童(六年级)实地采访节选之三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