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新常态下青岛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策略研究--“TND”的借鉴与应用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4-20页
        1.2.1 新常态第14-16页
        1.2.2 老旧住区第16-17页
        1.2.3 TND第17-20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0-27页
        1.3.1 国外第20-24页
        1.3.2 国内第24-27页
    1.4 研究方法第27-29页
    1.5 研究框架第29-30页
第2章 TND与城市多层住区第30-62页
    2.1TND的历史渊源第30-35页
    2.2 TND的核心理念第35-45页
        2.2.1 TND的思想内涵第35-37页
        2.2.2 TND的研究层次第37-41页
        2.2.3 TND开发模式第41-45页
    2.3TND的相关实践第45-52页
        2.3.1 格林威尔Haynie-Sirrine社区改造项目第45-47页
        2.3.2 里姆(Riemer)社区公共空间层级营造第47-50页
        2.3.3 斯蒂文乃奇(STEVENAGE)的城市建设第50-52页
    2.4 TND理念与城市住区的内在统一第52-57页
        2.4.1 TND与住区的公共空间第52-53页
        2.4.2 TND与住区的空间比例尺度第53-54页
        2.4.3 TND与住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54-55页
        2.4.4 TND与住区的多样性第55-56页
        2.4.5 TND与住区的土地利用特征第56-57页
    2.5 新常态背景下TND对老旧住区改造的意义第57-59页
    2.6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3章 青岛老旧住区现状、问题及成因第62-88页
    3.1 概述第62-65页
    3.2 现状——以青岛为例第65-81页
        3.2.1 住区规划及土地利用第67-69页
        3.2.2 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第69-72页
        3.2.3 居住人口调研概况第72-76页
        3.2.4 住区现状调研分析第76-81页
    3.3 问题与成因第81-85页
        3.3.1 道路及绿化的无序第81-82页
        3.3.2 外部积极空间的缺失第82-83页
        3.3.3 老旧住区历史文脉难以延续第83-84页
        3.3.4 缺乏必要的物业管理第84-85页
        3.3.5 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第85页
    3.4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4章 TND视角下的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策略第88-116页
    4.1 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策略的理论框架第88-92页
        4.1.1 TND对老旧住区改造设计策略的启示第88-89页
        4.1.2 城市老旧住区改造策略的设计主张第89-91页
        4.1.3 TND在改造设计策略中应用的优势第91-92页
    4.2 老旧住区中物质空间的改造策略第92-103页
        4.2.1 建立适宜的住区规模第92-95页
        4.2.2 营造新型“封闭”住区模式第95-98页
        4.2.3 人性化的交通系统及停车第98-102页
        4.2.4 符合居民生活习惯的景观布置第102-103页
    4.3 老旧住区中功能结构的更新策略第103-108页
        4.3.1 多种用地性质的混合第103-105页
        4.3.2 构建尊重历史文脉的住区第105-107页
        4.3.3 构建尊重生态的新型住区第107-108页
    4.4 老旧住区中邻里社会的重塑策略第108-114页
        4.4.1 居民阶层的多样性第108-111页
        4.4.2 注重居民的空间体验第111-112页
        4.4.3 公共参与制度第112-114页
    4.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5章 青岛市四机社区改造设计实践第116-128页
    5.1 实地调研第116-119页
        5.1.1 住区概况第116页
        5.1.2 现状问题第116-119页
    5.2 改造设计策略第119-126页
        5.2.1 街区划分第119页
        5.2.2 交通系统及停车改造第119-121页
        5.2.3 景观环境设计第121-122页
        5.2.4 公共空间体系第122-124页
        5.2.5 配套设施的完善第124-125页
        5.2.6 住区管理的改善第125-126页
    5.3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结语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附录A 调查问卷第134-13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童健康导向的居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初探--以鞍山二路小学生源地为例
下一篇:高温环境500MPa级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