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7页 |
1.1 植物的耐旱机制研究 | 第14-22页 |
1.1.1 干旱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胁迫之一 | 第14页 |
1.1.2 植物耐旱的分子机制 | 第14-19页 |
1.1.3 植物耐旱相关基因的挖掘 | 第19-22页 |
1.2 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研究 | 第22-26页 |
1.2.1 控制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 | 第22-24页 |
1.2.2 控制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基因 | 第24-25页 |
1.2.3 玉米株型的驯化和改良 | 第25-26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基于十个耐旱差异玉米材料的干旱响应调控网络分析 | 第27-50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干旱处理和表型鉴定 | 第27-28页 |
2.1.3 RNA的提取 | 第28页 |
2.1.4 测序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28-29页 |
2.1.5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 第29页 |
2.1.6 测序序列比对参考基因组 | 第29页 |
2.1.7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29-30页 |
2.1.8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第30页 |
2.1.9 基因功能注释 | 第30页 |
2.2 结果和分析 | 第30-47页 |
2.2.1 不同玉米自交系在干旱和正常水分处理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 | 第30-31页 |
2.2.2 RNA测序产出 | 第31-35页 |
2.2.3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样品间关系分析 | 第35-37页 |
2.2.4 干旱响应基因的鉴定 | 第37-40页 |
2.2.5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第40-43页 |
2.2.6 耐旱关键基因 | 第43-47页 |
2.3 讨论 | 第47-50页 |
2.3.1 转录因子与植物耐旱 | 第47-48页 |
2.3.2 蛋白激酶与植物耐旱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基于两个耐旱差异玉米自交系的micro RNA介导的耐旱调控网络分析 | 第50-86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0-6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3.1.2 干旱处理和表型鉴定 | 第50-51页 |
3.1.3 R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3.1.4 小RNA测序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52页 |
3.1.5 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 | 第52页 |
3.1.6 小RNA序列的注释 | 第52页 |
3.1.7 新miRNA的预测和鉴定 | 第52-54页 |
3.1.8 新miRNA的家族分析 | 第54-55页 |
3.1.9 miRNA的表达量分析 | 第55页 |
3.1.10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 第55页 |
3.1.11 转录因子基因下游调控基因的预测 | 第55-56页 |
3.1.12 降解组测序 | 第56页 |
3.1.13 玉米苗期ABA处理下基因表达研究 | 第56-59页 |
3.1.14 miRNA表达量的qRT-PCR分析 | 第59-60页 |
3.2 结果和分析 | 第60-82页 |
3.2.1 玉米自交系H082183和旅28在大田干旱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 | 第60-61页 |
3.2.2 小RNA测序结果产出 | 第61-67页 |
3.2.3 H082183和旅28中新预测的miRNA | 第67-70页 |
3.2.4 基于mi RNome的样品间关系分析 | 第70-73页 |
3.2.5 干旱响应miRNA的鉴定 | 第73-74页 |
3.2.6 干旱响应miRNA的靶基因 | 第74-78页 |
3.2.7 干旱响应miRNA的靶向转录因子基因的下游调控网络分析 | 第78-80页 |
3.2.8 ABA处理下mi R164-MYB和mi R164-NAC的表达模式研究 | 第80-81页 |
3.2.9 miRNA表达量的qRT-PCR验证 | 第81-82页 |
3.3 讨论 | 第82-86页 |
3.3.1 植物中响应干旱胁迫的miRNA | 第82-83页 |
3.3.2 大田干旱与其他干旱胁迫下玉米miRNA调控方式差异 | 第83-84页 |
3.3.3 miR164通过调控MYB和NAC转录因子控制玉米耐旱性 | 第84-85页 |
3.3.4 miR156与SPL的互作参与调控干旱胁迫下玉米的生长 | 第85-86页 |
第四章 H082183×旅 28 F_(2:3)群体雄穗大小和叶夹角QTL分析 | 第86-10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86-90页 |
4.1.1 H082183×旅 28 F_(2:3)群体的构建 | 第86页 |
4.1.2 田间试验 | 第86页 |
4.1.3 表型鉴定和分析 | 第86-87页 |
4.1.4 DNA的提取 | 第87页 |
4.1.5 SNP基因型检测和分析 | 第87-88页 |
4.1.6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88页 |
4.1.7 QTL分析 | 第88页 |
4.1.8 qTBN8区域关联分析 | 第88-89页 |
4.1.9 qTBN8区段选择分析 | 第89页 |
4.1.10 基因GRMZM5G873917启动子区域选择分析 | 第89-90页 |
4.2 结果和分析 | 第90-102页 |
4.2.1 表型结果 | 第90-91页 |
4.2.2 遗传图谱 | 第91-94页 |
4.2.3 雄穗分支数、雄穗干重和叶夹角性状的QTL定位 | 第94-96页 |
4.2.4 与已知QTL和基因的meta分析 | 第96-100页 |
4.2.5 qTBN8区域关联分析 | 第100-101页 |
4.2.6 主效QTL内的受选择基因 | 第101-102页 |
4.3 讨论 | 第102-106页 |
4.3.1 控制玉米叶夹角和雄穗大小的QTL | 第102页 |
4.3.2 控制玉米叶夹角和雄穗大小的基因 | 第102-103页 |
4.3.3 玉米叶夹角和雄穗大小的驯化和改良 | 第103-104页 |
4.3.4 减小叶夹角和雄穗大小可以增加玉米产量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106-109页 |
5.1 基于十个耐旱差异玉米材料的干旱响应调控网络分析 | 第106页 |
5.2 基于两个耐旱差异玉米自交系的micro RNA介导的耐旱调控网络分析 | 第106-107页 |
5.3 H082183×旅 28 F_(2:3)群体雄穗大小和叶夹角QTL分析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5页 |
附录 | 第12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