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0-35页 |
1.1 土壤熏蒸 | 第20-23页 |
1.1.1 土传病害的发生 | 第20页 |
1.1.2 土壤熏蒸的历史 | 第20-21页 |
1.1.3 我国使用的主要熏蒸剂 | 第21-23页 |
1.2 土壤熏蒸对微生物及氮素转换的影响 | 第23-25页 |
1.2.1 土壤熏蒸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2 土壤熏蒸对氮素转换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 土壤氮循环 | 第25-29页 |
1.3.1 土壤氮循环关键过程 | 第25-26页 |
1.3.2 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 | 第26-29页 |
1.4 氧化亚氮生成路径及溯源分析 | 第29-32页 |
1.4.1 氧化亚氮生成途径 | 第29-31页 |
1.4.2 N_2O排放路径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32-35页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5.2 论文研究路线 | 第33页 |
1.5.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1,3-二氯丙烯对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35-6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2页 |
2.1.1 土样准备与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2.1.2 1,3-二氯丙烯残留检测 | 第36页 |
2.1.3 土壤理化参数分析 | 第36-37页 |
2.1.4 土壤总DNA提取 | 第37页 |
2.1.5 荧光定量qPCR | 第37页 |
2.1.6 高通量测序 | 第37-41页 |
2.1.7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42-56页 |
2.2.1 1,3-D降解动态 | 第42页 |
2.2.2 理化参数的变化 | 第42-43页 |
2.2.3 土壤总细菌16S rRNA及固氮基因丰度变化 | 第43-44页 |
2.2.4 硝化基因丰度变化 | 第44-45页 |
2.2.5 反硝化基因丰度变化 | 第45-46页 |
2.2.6 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的变化 | 第46-50页 |
2.2.7 氮转换功能微生物变化 | 第50-55页 |
2.2.8 氮转换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功能基因相关性 | 第55-56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56-59页 |
2.3.1 1,3-D熏蒸对固氮微生物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2 1,3-D熏蒸对硝化细菌的影响 | 第57页 |
2.3.3 1,3-D熏蒸对反硝化细菌的影响 | 第57-59页 |
2.3.4 1,3-D熏蒸对不同类型土壤中氮循环微生物影响 | 第59页 |
2.4 结论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棉隆的响应动态 | 第61-8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3.1.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61-62页 |
3.1.2 试验处理 | 第62页 |
3.1.3 取样与土壤理化参数分析 | 第62页 |
3.1.4 棉隆残留检测 | 第62-63页 |
3.1.5 D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 | 第63页 |
3.1.6 高通量测序和生信分析 | 第63页 |
3.1.7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63-75页 |
3.2.1 MITC降解动态 | 第63-64页 |
3.2.2 N_2O产生速率 | 第64-65页 |
3.2.3 理化参数的变化 | 第65-66页 |
3.2.4 土壤总细菌及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 | 第66-70页 |
3.2.5 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变化 | 第70-72页 |
3.2.6 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变化 | 第72-73页 |
3.2.7 N_2O排放与环境因子及功能微生物相关性 | 第73-75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75-78页 |
3.3.1 DZ熏蒸对氮转换微生物的影响 | 第75-77页 |
3.3.2 DZ熏蒸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77-78页 |
3.3.3 土壤类型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78页 |
3.4 结论 | 第78-80页 |
第四章 氯化苦对氮循环微生物及氮转换关键过程的影响 | 第80-10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3页 |
4.1.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80-81页 |
4.1.2 熏后培养试验 | 第81页 |
4.1.3 短期熏蒸试验 | 第81-82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82-83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83-98页 |
4.2.1 CP降解动态 | 第83页 |
4.2.2 N_2O产生速率 | 第83-85页 |
4.2.3 理化参数的变化 | 第85-87页 |
4.2.4 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 | 第87-89页 |
4.2.5 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 | 第89-92页 |
4.2.6 N循环微生物的变化 | 第92-93页 |
4.2.7 N_2O排放与环境因子及功能微生物相关性 | 第93-95页 |
4.2.8 N_2O排放路径的变化 | 第95-96页 |
4.2.9 N循环关键过程的变化 | 第96-98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98-100页 |
4.3.1 CP熏蒸对氮素转换的影响 | 第98页 |
4.3.2 CP熏蒸刺激N_2O排放的机制 | 第98-99页 |
4.3.3 土壤类型对氮转换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4 结论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二甲基二硫和异硫氰酸烯丙酯对N_2O生成的影响与机制 | 第101-13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4页 |
5.1.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102页 |
5.1.2 熏后培养试验 | 第102-103页 |
5.1.3 短期熏蒸试验 | 第103-104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104页 |
5.2 试验结果 | 第104-126页 |
5.2.1 DMDS和 AITC降解动态 | 第104-105页 |
5.2.2 N_2O产生速率 | 第105-106页 |
5.2.3 理化参数的变化 | 第106-108页 |
5.2.4 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 | 第108-112页 |
5.2.5 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 | 第112-114页 |
5.2.6 N循环微生物的变化 | 第114-117页 |
5.2.7 N_2O排放与环境因子及功能微生物相关性 | 第117-122页 |
5.2.8 N_2O排放路径的变化 | 第122-123页 |
5.2.9 N循环关键过程的变化 | 第123-126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126-130页 |
5.3.1 DMDS和 AITC熏蒸对氮素转换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5.3.2 DMDS和 AITC熏蒸刺激N_2O排放的机制 | 第127-129页 |
5.3.3 土壤类型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5.4 结论 | 第130-13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31-13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1-133页 |
6.1.1 土壤熏蒸对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6.1.2 土壤熏蒸对N_2O生成的影响与机制 | 第132-133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3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设想 | 第133-134页 |
6.3.1 存在的问题 | 第133页 |
6.3.2 未来工作设想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作者简历 | 第149-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