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3-20页 |
1.1.1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6-18页 |
1.1.3 研究视角 | 第18-20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型研发机构的本质与特征 | 第23-31页 |
2.1 新型研发机构的本质 | 第23-26页 |
2.1.1 产学研深度合作 | 第24页 |
2.1.2 新的知识生产系统 | 第24-25页 |
2.1.3 新型社会建制 | 第25-26页 |
2.2 新型研发机构的特征 | 第26-31页 |
2.2.1 “四位一体”的组织模式 | 第26-27页 |
2.2.2 组织目标的双重定位 | 第27-28页 |
2.2.3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无缝对接 | 第28-29页 |
2.2.4 企业化与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 第29-30页 |
2.2.5 走国际化道路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新型研发机构的形成与发展 | 第31-38页 |
3.1 新型研发机构的形成 | 第31-33页 |
3.1.1 背景:R&D体制化 | 第31-32页 |
3.1.2 动因:科研与市场相融合 | 第32-33页 |
3.2 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 第33-38页 |
3.2.1 萌芽阶段 | 第33-34页 |
3.2.2 早期成长阶段 | 第34-35页 |
3.2.3 快速发展阶段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新型研发机构的行动者 | 第38-44页 |
4.1 内部行动者 | 第38-39页 |
4.2 外部行动者 | 第39-44页 |
4.2.1 企业:市场支持 | 第40页 |
4.2.2 大学及研究机构:研发支持 | 第40-41页 |
4.2.3 中介组织:服务支持 | 第41页 |
4.2.4 政府及公共部门:政策支持 | 第41页 |
4.2.5 金融机构:资金支持 | 第41-44页 |
第五章 新型研发机构的行动者网络运行机制 | 第44-53页 |
5.1 信息汇聚机制 | 第44页 |
5.2 利益协商机制 | 第44-50页 |
5.2.1 问题化:构建必经之点 | 第45-46页 |
5.2.2 利益锁定:组建研发团队 | 第46-47页 |
5.2.3 召募:成立产业联盟 | 第47-49页 |
5.2.4 动员:明确代言人 | 第49-50页 |
5.3 资本技术对接机制 | 第50-51页 |
5.4 人才培养机制 | 第51-52页 |
5.5 淘汰退出机制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