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碱激发胶凝材料简介 | 第9-10页 |
1.2 碱激发矿渣混凝土的优异性 | 第10-12页 |
1.2.1 强度高 | 第10-11页 |
1.2.2 孔隙率低 | 第11页 |
1.2.3 耐久性以及抗冻性好 | 第11页 |
1.2.4 良好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 | 第11页 |
1.2.5 需水量少 | 第11-12页 |
1.2.6 水化热低 | 第12页 |
1.2.7 良好的护筋性能(防碳化性能) | 第12页 |
1.3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 第12-13页 |
1.4 收缩徐变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1 预应力损失 | 第13页 |
1.4.2 结构内力重分布 | 第13页 |
1.4.3 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和承载力都大幅度降低 | 第13-14页 |
1.4.4 结构产生长期变形,大跨度结构的扰度值超过允许值 | 第14页 |
1.5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4-18页 |
1.5.1 荷载因素 | 第14-15页 |
1.5.2 徐变收缩非荷载因素 | 第15-18页 |
1.6 混凝土徐变与收缩预测模型 | 第18-25页 |
1.6.1 CEB-FIP系列模型 | 第18-20页 |
1.6.2 GL-2000模型 | 第20-21页 |
1.6.3 ACI模型 | 第21页 |
1.6.4 JTJ-85模型 | 第21-22页 |
1.6.5 中国公路JTGD62-2004模型 | 第22-23页 |
1.6.6 RILEMB3模型 | 第23-24页 |
1.6.7 GZ模型 | 第24-25页 |
1.7 国内外对于碱矿渣混凝土变形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7.1 碱矿渣混凝土收缩以及原因 | 第25页 |
1.7.2 碱矿渣混凝土的减缩研究 | 第25-26页 |
1.7.3 碱激发矿渣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 | 第26页 |
1.7.4 碱激发矿渣混凝土的徐变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7-28页 |
1.8.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8.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内容 | 第28-37页 |
2.1 原材料 | 第28-29页 |
2.2 混凝土配合比 | 第29-30页 |
2.2.1 收缩 | 第29-30页 |
2.2.2 徐变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30-36页 |
2.3.1 试件成型 | 第31-32页 |
2.3.1.1 收缩 | 第31页 |
2.3.1.2 徐变 | 第31-32页 |
2.3.2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实验 | 第32-33页 |
2.3.3 坍落度试验 | 第33页 |
2.3.4 混凝土收缩实验 | 第33-35页 |
2.3.5 碱激发混凝土的长期受压徐变实验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3.1 收缩 | 第37-43页 |
3.1.1 抗压强度、坍落度以及收缩值 | 第37-38页 |
3.1.2 水胶比对碱矿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3.1.3 粉煤灰对于碱激发矿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4 硅灰对于碱激发矿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 徐变 | 第43-48页 |
3.2.1 圆柱体抗压强度 | 第43-44页 |
3.2.2 徐变影响因素 | 第44-48页 |
3.2.2.1 水胶比对于碱激发矿渣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2.2 粉煤灰掺量对于碱激发矿渣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碱矿渣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 | 第49-56页 |
4.1 已有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拟合对比 | 第49-50页 |
4.2 碱矿渣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计算提出 | 第50-51页 |
4.3 碱矿渣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拟合修正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碱矿渣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 | 第56-63页 |
5.1 徐变预测模型拟合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5.2 徐变预测模型修正计算 | 第57-62页 |
5.2.1 计算以及线性回归方程分析 | 第57-60页 |
5.2.2 碱矿渣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强度修正 | 第60-61页 |
5.2.3 碱矿渣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尺寸影响修正 | 第61-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