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天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及水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湖泊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湖泊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水动力水质模型原理 | 第20-26页 |
2.1 常用的湖泊数值模拟软件 | 第20-21页 |
2.2 MIKE21水动力水质模型原理 | 第21-25页 |
2.2.1 MIKE21模型简介 | 第21页 |
2.2.2 水动力模块 | 第21-23页 |
2.2.3 水质模块 | 第23-24页 |
2.2.4 水动力水质模型耦合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平天湖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26-39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8页 |
3.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6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页 |
3.1.3 水文水资源状况 | 第26-27页 |
3.1.4 水环境问题 | 第27-28页 |
3.2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28-33页 |
3.2.1 水质监测内容及方法 | 第28-30页 |
3.2.2 水质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3.2.3 水质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3 入湖污染负荷 | 第33-35页 |
3.3.1 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4 平天湖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35-38页 |
3.4.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3.4.1.1 TN、TP计算模型 | 第36页 |
3.4.1.2 COD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3.4.2 模型参数 | 第37-38页 |
3.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平天湖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及应用 | 第39-51页 |
4.1 水动力模型建立 | 第39-44页 |
4.1.1 网格划分与地形插值 | 第39-41页 |
4.1.2 水动力模型参数 | 第41页 |
4.1.3 水动力参数率定验证 | 第41-43页 |
4.1.5 平天湖引调水过程水动力模拟分析 | 第43-44页 |
4.2 水质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4.2.1 边界及初始条件 | 第44页 |
4.2.2 水质模型参数 | 第44-45页 |
4.2.3 水质模型率定验证 | 第45-46页 |
4.3 入湖河流水质对平天湖水质影响 | 第46-48页 |
4.3.1 模拟工况设置 | 第46页 |
4.3.2 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4 引调水工程对平天湖水质影响 | 第48-50页 |
4.4.1 模拟工况设置 | 第48页 |
4.4.2 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平天湖流域污染控制对策 | 第51-55页 |
5.1 平天湖水环境质量现状 | 第51页 |
5.2 平天湖流域污染防治措施 | 第51-55页 |
5.2.1 农业种植物染防治 | 第51页 |
5.2.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 第51-52页 |
5.2.3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 第52页 |
5.2.4 生态敏感区保护 | 第52-53页 |
5.2.5 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 | 第53页 |
5.2.6 生态敏感区保护 | 第53-54页 |
5.2.7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