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论文

石竹和拟南芥试管苗玻璃化机制及控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主要符号表第21-23页
1 绪论第23-47页
    1.1 植物组织培养玻璃化研究进展第23-31页
        1.1.1 玻璃化现象概述第23页
        1.1.2 玻璃化试管苗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生化变化第23-27页
        1.1.3 影响玻璃化发生的因素第27-29页
        1.1.4 玻璃化发生机制第29-30页
        1.1.5 玻璃化的预防与恢复第30-31页
    1.2 植物DNA甲基化研究进展第31-39页
        1.2.1 DNA甲基化的作用机制与基因表达调控第33-34页
        1.2.2 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第34-36页
        1.2.3 DNA甲基化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中的作用第36-39页
    1.3 乙烯信号转导及其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第39-44页
        1.3.1 乙烯的生理作用第39-40页
        1.3.2 乙烯的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第40-42页
        1.3.3 乙烯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第42-44页
    1.4 研究工作主要思路第44-47页
        1.4.1 立题依据第44-45页
        1.4.2 研究内容第45-47页
2 石竹玻璃化试管苗的显微结构特征及生理生化变化第47-74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48页
        2.2.1 实验材料第48页
        2.2.2 实验试剂第48页
        2.2.3 实验仪器第48页
    2.3 实验方法第48-61页
        2.3.1 中国石竹的培养第48-49页
        2.3.2 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切片样品的制作和观察第49页
        2.3.3 扫描电镜样品制作和观察第49页
        2.3.4 叶片水分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第49-50页
        2.3.5 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50-52页
        2.3.6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第52-56页
        2.3.7 活性氧含量测定第56-57页
        2.3.8 相对电导率测定第57-58页
        2.3.9 丙二醛含量测定第58页
        2.3.10 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含量测定第58-59页
        2.3.11 氧化型谷胱甘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测定第59-61页
        2.3.12 数据分析第61页
    2.4 实验结果第61-70页
        2.4.1 玻璃化试管苗的形态特征第61-62页
        2.4.2 玻璃化苗茎、叶扫描结构特征第62-63页
        2.4.3 玻璃化试管苗细胞显微结构特征第63-64页
        2.4.4 玻璃化试管苗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特征第64-65页
        2.4.5 玻璃化试管苗气孔运动特征第65-66页
        2.4.6 玻璃化试管苗的水分及质外体气体含量变化第66-67页
        2.4.7 玻璃化试管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67-68页
        2.4.8 玻璃化试管苗活性氧代谢变化第68-70页
    2.5 讨论第70-73页
    2.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3 拟南芥玻璃化试管苗的DNA甲基化及转录组变化第74-98页
    3.1 引言第74-75页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75页
        3.2.1 实验材料第75页
        3.2.2 实验试剂第75页
        3.2.3 实验仪器第75页
    3.3 实验方法第75-79页
        3.3.1 拟南芥玻璃化苗的诱导及培养第75-76页
        3.3.2 DNA样品检测与文库构建第76页
        3.3.3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第76-78页
        3.3.4 差异甲基化分析第78页
        3.3.5 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第78-79页
        3.3.6 甲基化测序与转录组测序关联分析第79页
    3.4 实验结果第79-95页
        3.4.1 拟南芥玻璃化苗的诱导及形态观察第79-80页
        3.4.2 拟南芥玻璃化苗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及类型变化第80-84页
        3.4.3 拟南芥玻璃化苗与正常苗甲基化差异分析第84-89页
        3.4.4 拟南芥玻璃化苗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第89-93页
        3.4.5 拟南芥玻璃化苗转录组测序与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联合分析第93-95页
    3.5 讨论第95-96页
    3.6 本章小结第96-98页
4 乙烯在拟南芥玻璃化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第98-117页
    4.1 引言第98-99页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99页
        4.2.1 实验材料第99页
        4.2.2 实验试剂第99页
        4.2.3 实验仪器第99页
    4.3 实验方法第99-105页
        4.3.1 拟南芥试管苗的培养第99页
        4.3.2 激素含量的测定第99-100页
        4.3.3 亚硫酸盐测序法第100-102页
        4.3.4 实时定量荧光PCR第102-103页
        4.3.5 保卫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及气孔开度测定第103页
        4.3.6 叶片失水速率及组织含水量测定第103-104页
        4.3.7 水孔蛋白磷酸化的Western blot鉴定第104页
        4.3.8 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实验第104-105页
    4.4 实验结果第105-113页
        4.4.1 结冷胶对拟南芥乙烯受体突变体的影响第105-106页
        4.4.2 AgNO_3对拟南芥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第106页
        4.4.3 玻璃化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第106-107页
        4.4.4 玻璃化苗ACS1和ETR1基因甲基化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第107-108页
        4.4.5 玻璃化苗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第108-110页
        4.4.6 玻璃化苗气孔运动和气孔开度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第110-111页
        4.4.7 玻璃化苗水孔蛋白磷酸化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第111-113页
    4.5 讨论第113-115页
    4.6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5 AgNO_3控制石竹玻璃化发生的作用及机制第117-136页
    5.1 引言第117页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117-118页
        5.2.1 实验材料第117-118页
        5.2.2 实验试剂第118页
        5.2.3 实验仪器第118页
    5.3 实验方法第118-119页
        5.3.1 石竹玻璃化苗诱导及玻璃化恢复第118页
        5.3.2 乙烯含量测定第118页
        5.3.3 实时定量荧光PCR第118-119页
        5.3.4 保卫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及气孔开度测定第119页
        5.3.5 叶片失水速率及组织含水量测定第119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119-134页
        5.4.1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的抑制及恢复作用第119-121页
        5.4.2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乙烯积累及乙烯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121-123页
        5.4.3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抗氧化酶的影响第123-126页
        5.4.4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活性氧积累的影响第126-128页
        5.4.5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保卫细胞中活性氧和气孔开度的影响第128-132页
        5.4.6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失水率和含水量的影响第132-134页
    5.5 讨论第134-135页
    5.6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36-138页
    6.1 结论第136-137页
    6.2 创新点第137页
    6.3 展望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8页
附录A 研究工作中涉及的重要基因序列信息第158-159页
作者简介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丁腈基螺杆泵定子橡胶配方设计及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下一篇:基于CFD方法的船舶水动力性能预报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