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党的十八以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 第9-10页 |
2、我国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5页 |
1、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 | 第11-13页 |
2、加强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对云南地税系统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 | 第13-14页 |
3、加强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对提升云南地税系统公共管理效能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 第15-16页 |
1、本文主要研究并探索解决的问题 | 第15页 |
2、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二、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国内研究成效 | 第16-17页 |
2、国内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国外研究成效 | 第17-18页 |
2、国外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三、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6页 |
(一) 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1、税务行政审批 | 第19页 |
2、税务行政审批制度 | 第19-20页 |
3、后续监管 | 第20-21页 |
(二) 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1、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2、公共治理 | 第23-26页 |
四、云南地税系统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现状 | 第26-30页 |
(一) 加强事后监管,突出行政审批改革后续监管的关键重点 | 第26-28页 |
1、加强调查研究 | 第26页 |
2、公共治理运用到制度建设 | 第26-27页 |
3、加强业务指导 | 第27页 |
4、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优化公共服务的提供 | 第27页 |
5、建立申请人评议制度,扩宽公众参与平台 | 第27-28页 |
(二) 提升公共服务,释放行政审批改革红利 | 第28页 |
1、创新服务方式 | 第28页 |
2、实行办理时限承诺制 | 第28页 |
(三) 强化事中事后监督,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 | 第28-30页 |
1、组织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阶段性“回头看” | 第28页 |
2、组织开展税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 第28-29页 |
3、开展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管理审查工作 | 第29页 |
4、强化对纳税人的检查 | 第29页 |
5、加强责任追究 | 第29-30页 |
五、云南地税系统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0-35页 |
(一) 存在问题 | 第30-32页 |
1、税收立法滞后,部分涉税事项存在法律边缘化问题 | 第30页 |
2、地税干部在后续监管中的价值体现不足 | 第30-31页 |
3、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的制度建设公众参与度不够 | 第31页 |
4、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的数字治理不高 | 第31-32页 |
5、公民依法诚信缴税的意识不强,税收违法成本低 | 第32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1、法律法规落后于社会的变革 | 第32页 |
2、后续监管改变原有利益格局,更趋于公共利益 | 第32-33页 |
3、后续监管的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整体治理机制 | 第33页 |
4、后续监管的信息共享缺失,缺少数字治理运用 | 第33-34页 |
5、后续监管的执法监督不健全,缺失公民参与性这一关键环节 | 第34-35页 |
六、国内外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经验与借鉴 | 第35-40页 |
(一) 国外经验与借鉴 | 第35-37页 |
1、美国的经验借鉴 | 第35-36页 |
2、日本的经验借鉴 | 第36-37页 |
(二) 国内经验借鉴 | 第37-40页 |
1、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经验借鉴 | 第37页 |
2、东部发达省市税务机关的经验借鉴 | 第37-40页 |
七、云南地税系统加强税务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的对策 | 第40-46页 |
(一) 完善税收立法健全后续监管制度 | 第40-41页 |
1、完善税收法律法规 | 第40页 |
2、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后续管理一套科学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40-41页 |
(二) 建设信息平台,运用科技化方式进行后续监管 | 第41-43页 |
1、加快完善现行税收信息系统 | 第41-42页 |
2、加快电子税务局建设 | 第42-43页 |
(三) 创新监管方式,逐步健全现代化的税务征管机制 | 第43-44页 |
1、理顺部门后续监管职责,依法履行后续监管权限 | 第43页 |
2、科学设立后续管理岗位,合理配备管理人员 | 第43页 |
3、完善内部风险管控,按照风险等级实施差别化管理 | 第43页 |
4、建立一种以公共协商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行政管理模式 | 第43-44页 |
5、建立社会多方治理机制,推动后续监管的角色转变 | 第44页 |
(四) 提升队伍素质,增强地税干部后续监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 第44页 |
1、培养税务干部后续管理服务理念,在后续管理中保障社会公共权益 | 第44页 |
2、加强地税干部税收业务学习教育,提高后续监管队伍的管理能力 | 第44页 |
(五) 完善社会监督,接受多方的监督和评议 | 第44-46页 |
1、加强后续监管宣传,培养全民治理意识 | 第44-45页 |
2、推行后续监管信息公开平等对称,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