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拟南芥对不同浓度铜离子的生长发育应答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前言第9-17页
    1.1 模式植物拟南芥概述第9-10页
        1.1.1 拟南芥简述第9页
        1.1.2 拟南芥的根尖结构第9-10页
    1.2 铜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1 微量Cu~(2+)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第10页
        1.2.2 过量Cu~(2+)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危害第10-11页
    1.3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1-12页
        1.3.1 生长素简述第11-12页
        1.3.2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间的相互作用第12页
    1.4 植物活性氧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第12-15页
        1.4.1 植物活性氧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简述第12-13页
        1.4.2 活性氧清除系统第13-15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7页
第2章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根生长的影响第17-29页
    2.1 实验材料第17页
        2.1.1 植物材料第17页
        2.1.2 实验试剂第17页
        2.1.3 实验器材第17页
    2.2 实验方法第17-21页
        2.2.1 植物培养基配制及拟南芥幼苗培养第17-19页
        2.2.2 拟南芥幼苗生理特征观察第19-20页
        2.2.3 GUS组织化学染色第20-2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1-29页
        2.3.1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幼苗主根形态的影响第21-24页
        2.3.2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幼苗根尖分生组织的影响第24-26页
        2.3.3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幼苗根尖生长素的影响第26-29页
第3章 不同浓度Cu~(2+)作用下拟南芥根尖生长素调控分析第29-45页
    3.1 实验材料第29页
        3.1.1 植物材料第29页
        3.1.2 实验试剂第29页
        3.1.3 实验器材第29页
    3.2 实验方法第29-35页
        3.2.1 植物培养基配制及拟南芥幼苗培养第29-31页
        3.2.2 拟南芥幼苗主根长度的统计第31页
        3.2.3 GUS组织化学染色第31-32页
        3.2.4 总RNA提取及c DNA合成第32-33页
        3.2.5 荧光实时定量引物设计及PCR第33-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45页
        3.3.1 过量Cu~(2+)胁迫下外源NAA对拟南芥根尖生长素的调控第35-37页
        3.3.2 不同浓度Cu~(2+)作用下拟南芥根尖生长素的响应和极性运输第37-39页
        3.3.3 不同浓度Cu~(2+)作用下细胞分裂素对拟南芥根尖生长素的调控第39-42页
        3.3.4 过量Cu~(2+)胁迫下拟南芥根尖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第42-45页
第4章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第45-69页
    4.1 实验材料第45页
        4.1.1 植物材料第45页
        4.1.2 实验试剂第45页
        4.1.3 实验器材第45页
    4.2 实验方法第45-58页
        4.2.1 植物培养基配制及拟南芥培养第45-47页
        4.2.2 拟南芥土培苗生理特征的观察第47-48页
        4.2.3 活性氧清除系统相关指标测定第48-56页
        4.2.4 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第56-57页
        4.2.5 总RNA提取及c DNA合成第57页
        4.2.6 荧光实时定量引物设计及PCR第57-5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8-69页
        4.3.1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生殖生长的影响第58-59页
        4.3.2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组织中SOD酶活性的影响第59-61页
        4.3.3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组织中H2O2、MDA含量的影响第61-63页
        4.3.4 不同浓度Cu~(2+)对拟南芥组织中CAT、APX酶活性的影响第63-65页
        4.3.5 过量Cu~(2+)胁迫下GSH和 Asc对拟南芥应答的调节作用第65-69页
第5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全文结论第69-70页
    5.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9-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参与檀香烯合成和牛磺酸降解的酶的生化表征
下一篇:P值的不稳定性与其他因素对统计特征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