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文化场域互动与负熵: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社会资本培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6页
        1.2.1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治理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关于社会资本培育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5-16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6-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2 研究思路第17页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创新点第17-19页
        1.4.1 论文结构与安排第17-18页
        1.4.2 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第19-30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9-22页
        2.1.1 文化场域第19-20页
        2.1.2 社区社会资本第20-21页
        2.1.3 历史文化街区第21-22页
    2.2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概述第22-30页
        2.2.1 社会资本理论回眸与解析第22-24页
        2.2.2 社会资本理论的政治学渊源及延展意义第24-26页
        2.2.3 社会资本培育核心要素阐述第26-27页
        2.2.4 社会资本培育与历史文化街区治理之间的作用机理第27-30页
第3章 昙华林街区概况与公共文化场域互动第30-47页
    3.1 印象昙华林第30-33页
        3.1.1 昙华林街区概况第31-32页
        3.1.2 昙华林街区的治理沿革第32-33页
    3.2 昙华林街区公共文化场域主体互动第33-40页
        3.2.1 昙华林场域文化深挖与互动主体阐述第33-37页
        3.2.2 昙华林街区公共文化场域的互动实践第37-38页
        3.2.3 昙华林街区公共文化场域各行为主体互动实践个案:得胜桥更新改造第38-40页
    3.3 昙华林街区社会资本培育现状及困境分析第40-47页
        3.3.1 昙华林街区治理的社会资本现状第40-44页
        3.3.2 昙华林街区社会资本培育的困境分析第44-47页
第4章 文化场域互动与负熵: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社会资本培育的新路径第47-58页
    4.1 文化场域互动与社会资本培育的逻辑关联性第47-49页
        4.1.1 文化场域互动之于社会资本培育第47-48页
        4.1.2 社会资本培育之于文化场域互动第48-49页
    4.2 文化场域互动与负熵的动力机制第49-52页
        4.2.1 内在动力机制分析——本质和自觉第50-51页
        4.2.2 外在动力机制分析——刺激和激励第51-52页
    4.3 社区社会资本培育新路径:文化场域互动与负熵第52-58页
        4.3.1 培育社区信任第53-54页
        4.3.2 培育互惠规范第54-55页
        4.3.3 培育社区参与网络第55-58页
第5章 结论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式学习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作用探究--以《商务英语》课程为例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