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停车的严峻现状 | 第13-14页 |
1.1.2 常规化的国内停车空间设计 | 第14页 |
1.1.3 资源整合下的集约化空间设计趋势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6-19页 |
1.3.1 停车空间 | 第16-17页 |
1.3.2 复合化设计 | 第17页 |
1.3.3 停车空间的复合化设计 | 第17-19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1.4.1 停车设计 | 第19-20页 |
1.4.2 停车管理 | 第20-21页 |
1.4.3 复合化设计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城市停车空间复合化设计的价值 | 第24-42页 |
2.1 国内外停车空间的发展历程与比较 | 第24-32页 |
2.1.1 西方国家停车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24-29页 |
2.1.2 国内停车空间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 第29-32页 |
2.2 停车空间复合化设计的趋势 | 第32-38页 |
2.2.1 我国的停车矛盾 | 第33-34页 |
2.2.2 国内相关法规对停车空间设计的影响 | 第34-36页 |
2.2.3 城市复合化发展的趋势 | 第36-38页 |
2.2.4 中国城市停车的复合化发展趋势 | 第38页 |
2.3 现代城市停车空间复合化设计的价值 | 第38-41页 |
2.3.1 功能价值—对于现实与规则的尊重 | 第39页 |
2.3.2 人性价值—对于人与车行为的尊重 | 第39-40页 |
2.3.3 环境价值—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尊重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停车空间的城市网络复合化 | 第42-72页 |
3.1 城市网络复合化的构建基础 | 第42-49页 |
3.1.1 停车空间是城市空间关系网络的重要一环 | 第42-46页 |
3.1.2 停车空间是城市交通系统网络的重要元素 | 第46-47页 |
3.1.3 智慧停车是智慧城市体系网络的重要组成 | 第47-49页 |
3.2 城市网络复合化的构建特征 | 第49-66页 |
3.2.1 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融合 | 第49-60页 |
3.2.2 停车类型、密度与形体的空间平衡 | 第60-65页 |
3.2.3 线上网络在线下的停车布网 | 第65-66页 |
3.3 城市网络复合化的构建策略 | 第66-71页 |
3.3.1 形成高效的停车布局结构 | 第67-68页 |
3.3.2 对于多尺度空间的充分使用 | 第68-69页 |
3.3.3 发挥停车空间的自组织作用 | 第69-70页 |
3.3.4 与网络信息的叠加同步 | 第70-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停车空间的功能使用复合化 | 第72-101页 |
4.1 功能使用复合化的切入条件 | 第72-77页 |
4.1.1 停车空间自身的时空特性 | 第72-74页 |
4.1.2 新科技带来的停车革命 | 第74-75页 |
4.1.3 城市公共服务的空间网点需求 | 第75-76页 |
4.1.4 停车产业的市场化运营需要 | 第76-77页 |
4.2 功能使用复合化的特征 | 第77-93页 |
4.2.1 功能的整合—剩余空间与界面的功能置入 | 第78-88页 |
4.2.2 时间的调控—功能空间在时间层面上的转换使用 | 第88-93页 |
4.3 功能使用复合化的设计策略 | 第93-100页 |
4.3.1 功能可被感知—使用功能的渗透可及 | 第94-96页 |
4.3.2 功能使用安全—人行与导视系统的组织 | 第96-98页 |
4.3.3 功能模式多样—功能空间的多样组合 | 第98-99页 |
4.3.4 功能使用可变—空间设计的弹性策划 | 第99-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停车空间的空间形式复合化 | 第101-124页 |
5.1 空间形式复合化的影响要素 | 第101-103页 |
5.1.1 交通要素对停车空间组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1.2 人车行为对停车空间流线的要求 | 第102-103页 |
5.1.3 场地环境对停车空间布置的限制 | 第103页 |
5.2 空间形式复合化的特征 | 第103-117页 |
5.2.1 转换者—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衔接 | 第103-108页 |
5.2.2 领域感—明确而模糊的界线 | 第108-111页 |
5.2.3 互动性—空间的穿透与交流 | 第111-117页 |
5.3 空间形式复合化的设计策略 | 第117-123页 |
5.3.1 空间转换—交通秩序的构建 | 第117-119页 |
5.3.2 空间衔接—人车路径的组织 | 第119-121页 |
5.3.3 空间交流—内外空间的渗透 | 第121-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六章 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辖下避风坞区域的停车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 | 第124-140页 |
6.1 基本概况 | 第124-129页 |
6.1.1 场地环境 | 第124-126页 |
6.1.2 停车现状 | 第126-128页 |
6.1.3 停车设计选址 | 第128-129页 |
6.2 设计建构 | 第129-138页 |
6.2.1 城市网络复合化建构 | 第129-133页 |
6.2.2 功能使用复合化建构 | 第133-135页 |
6.2.3 空间形式复合化建构 | 第135-138页 |
6.3 设计总结 | 第138-14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