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第一节 主要概念 | 第15-16页 |
一、地方政协 | 第15页 |
二、参与机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二、协商民主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 第18-26页 |
第一节 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 | 第18-20页 |
一、旧区改造 | 第18-19页 |
二、城区建设与管理 | 第19页 |
三、民生领域 | 第19页 |
四、经济领域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上海虹口区政协参与社会治理事前信息获取方式 | 第20-21页 |
一、政府部门通报 | 第20页 |
二、走访调研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上海虹口区政协参与社会治理事中主要形式 | 第21-24页 |
一、以专题协商方式参与社会治理 | 第21-22页 |
二、以界别协商方式参与社会治理 | 第22页 |
三、以提案办理协商方式参与社会治理 | 第22-23页 |
四、以民主监督方式参与社会治理 | 第23页 |
五、以委员社区活动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 | 第23-24页 |
第四节 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参与社会治理事后反馈机制 | 第24-26页 |
一、向群众反馈政府政策及决定 | 第24页 |
二、向政府反馈群众利益诉求并提供对策建议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6-37页 |
第一节 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 | 第26-32页 |
一、信息获取方式中的问题 | 第26-27页 |
二、参与形式中的问题 | 第27-31页 |
三、反馈机制中的问题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的原因 | 第32-37页 |
一、体制原因 | 第32-33页 |
二、政协委员遴选机制原因 | 第33-34页 |
三、主观原因 | 第34-35页 |
四、其他治理主体观念原因 | 第35页 |
五、社会治理主体之间未形成协同治理机制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完善地方政协在社会治理的参与机制 | 第37-49页 |
第一节 以制度保障地方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 | 第37-39页 |
一、完善地方政协协商民主体制 | 第37页 |
二、完善地方政协委员遴选机制 | 第37-39页 |
第二节 营造地方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外部环境 | 第39-41页 |
一、地方政协要树立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 | 第39-40页 |
二、地方政府要树立平等合作的意识 | 第40页 |
三、社会组织要对地方政协有全方位的认识 | 第40页 |
四、群众要对地方政协有全面的了解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运用新媒体方式参与社会治理 | 第41-42页 |
一、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微协商” | 第41页 |
二、建立政协委员网络接待日 | 第41页 |
三、开设政协委员电视问政栏目 | 第41-42页 |
第四节 构建委员参与社会治理新平台 | 第42-43页 |
一、优化各委员社区活动组成人员构成机制 | 第42-43页 |
二、完善委员社区活动组日常工作机制 | 第43页 |
三、创新政协委员服务形式 | 第43页 |
第五节 建立地方政协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协同治理机制 | 第43-46页 |
一、建立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协协同治理机制 | 第43-44页 |
二、建立地方政协与群众协同治理机制 | 第44页 |
三、建立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民主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四、引导群众、党派及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 | 第45-46页 |
第六节 建立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商结果约束机制 | 第46-49页 |
一、以文件形式报送协商成果 | 第47页 |
二、建立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商成果办理评价机制 | 第47页 |
三、健全党委、政府、政协、群众四方跟踪督办体系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