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ABS的控制原理 | 第11-14页 |
1.2.1 ABS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2.2 ABS的基本组成 | 第12-13页 |
1.2.3 ABS系统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 ABS的研究概况及研究趋势 | 第14-18页 |
1.3.1 ABS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2 ABS的研究趋势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微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35页 |
2.1 ADAMS多体动力学建模 | 第21-22页 |
2.1.1 ADAMS概述 | 第21页 |
2.1.2 ADAMS/Car车辆建模方法 | 第21-22页 |
2.2 实验车参数获取与处理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车参数的获取 | 第22-23页 |
2.2.2 实验车的仿真简化 | 第23-24页 |
2.3 基于ADAMS/Car的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4-33页 |
2.3.1 前悬架模型 | 第24-27页 |
2.3.2 后悬架模型 | 第27-29页 |
2.3.3 制动系统模型 | 第29-30页 |
2.3.4 车轮与轮胎模型 | 第30页 |
2.3.5 动力系统模型 | 第30-31页 |
2.3.6 车身模型 | 第31-32页 |
2.3.7 整车装配模型 | 第32-33页 |
2.4 实验路面建模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微车制动性能仿真与实验分析 | 第35-52页 |
3.1 微车制动性能分析 | 第35-41页 |
3.1.1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 第35-37页 |
3.1.2 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 | 第37-38页 |
3.1.3 行车制动性能的评价 | 第38-41页 |
3.2 微车制动性能道路实验 | 第41-44页 |
3.2.1 制动性能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2.2 道路实验的实施和参数的获取 | 第42-44页 |
3.3 微车制动性能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4-50页 |
3.3.1 高附着系数路面仿真与实验的对比 | 第44-46页 |
3.3.2 一般附着系数路面仿真与实验的对比 | 第46-48页 |
3.3.3 低附着系数路面仿真与实验的对比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控制策略ABS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52-63页 |
4.1 ABS的控制策略 | 第52-54页 |
4.1.1 逻辑门限值控制 | 第52页 |
4.1.2 PID控制 | 第52-53页 |
4.1.3 模糊控制 | 第53-54页 |
4.2 模糊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第54-57页 |
4.2.1 精确量的模糊化 | 第55页 |
4.2.2 模糊逻辑推理 | 第55-56页 |
4.2.3 模糊量的清晰化 | 第56-57页 |
4.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ABS模糊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57-62页 |
4.3.1 模糊推理系统文件的建立 | 第57-61页 |
4.3.2 模糊控制ABS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整车ABS制动性能联合仿真分析 | 第63-83页 |
5.1 ADAMS与MATLAB的联合仿真 | 第63-64页 |
5.2 基于模糊控制的整车ABS制动性能联合仿真 | 第64-73页 |
5.2.1 ABS模糊控制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5.2.2 高附路面联合仿真分析 | 第66-70页 |
5.2.3 对接路面联合仿真分析 | 第70-73页 |
5.3 ABS联合仿真控制策略对比分析 | 第73-80页 |
5.3.1 ABS逻辑门限值控制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5.3.2 高附路面联合仿真控制策略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5.3.3 对接路面联合仿真控制策略对比分析 | 第77-80页 |
5.4 仿真结果数据对比分析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