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6-13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1 绪论 | 第18-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现实意义 | 第19-22页 |
1.3 研究目的与对象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研究框架 | 第22-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4.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相关议题文献综述 | 第27-50页 |
2.1 私人关系 | 第27-35页 |
2.1.1 概述 | 第27页 |
2.1.2 关系定义 | 第27-29页 |
2.1.3 关系分类 | 第29-30页 |
2.1.4 关系作用 | 第30-32页 |
2.1.5 关系维度与测量 | 第32-33页 |
2.1.6 关系与关系营销 | 第33-34页 |
2.1.7 关系序列 | 第34-35页 |
2.2 企业间依赖 | 第35-40页 |
2.2.1 几个相关概念 | 第36-37页 |
2.2.2 依赖的维度与结构 | 第37-38页 |
2.2.3 依赖对企业间关系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 机会主义行为 | 第40-44页 |
2.3.1 机会主义行为概述 | 第40-41页 |
2.3.2 机会主义的表现形式 | 第41-42页 |
2.3.3 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2.3.4 机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2.4 信任与承诺 | 第44-47页 |
2.4.1 信任与承诺概述 | 第44-45页 |
2.4.2 信任的分类 | 第45-46页 |
2.4.3 承诺的分类 | 第46-47页 |
2.5 监督与控制 | 第47-49页 |
2.5.1 监督与控制概述 | 第47页 |
2.5.2 监督与控制方式分类 | 第47-49页 |
2.5.3 控制与信任 | 第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50-65页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50-54页 |
3.1.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第50-51页 |
3.1.2 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支 | 第51-52页 |
3.1.3 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 | 第52-53页 |
3.1.4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第53页 |
3.1.5 委托代理理论的合同机制 | 第53-54页 |
3.2 权力依赖理论 | 第54-58页 |
3.2.1 权力概述 | 第55-56页 |
3.2.2 权力与依赖 | 第56-57页 |
3.2.3 营销渠道中的权力、依赖与机会主义 | 第57-58页 |
3.3 制度理论 | 第58-64页 |
3.3.1 制度的本质 | 第58-59页 |
3.3.2 制度的维度与分类 | 第59-61页 |
3.3.3 制度在中国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渠道边界人员私人关系双刃剑效应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1) | 第65-8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65-66页 |
4.2 私人关系作用路径与边界条件 | 第66-70页 |
4.2.1 私人关系与机会主义 | 第66-67页 |
4.2.2 边界条件的识别 | 第67-70页 |
4.3 研究设计 | 第70-75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70页 |
4.3.2 案例选取 | 第70-71页 |
4.3.3 资料收集 | 第71-73页 |
4.3.4 资料分析方法 | 第73-75页 |
4.4 研究发现 | 第75-83页 |
4.4.1 企业内部:感知激励公平 | 第75-78页 |
4.4.2 企业间:依赖关系 | 第78-80页 |
4.4.3 外部环境:执法效率 | 第80-83页 |
4.5 研究结论 | 第83-86页 |
4.5.1 理论贡献 | 第84-85页 |
4.5.2 实践意义 | 第85-86页 |
4.5.3 研究不足 | 第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5 企业间依赖与机会主义行为——边界人员私人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2) | 第87-106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87页 |
5.2 研究模型 | 第87-88页 |
5.3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 第88-93页 |
5.3.1 渠道依赖与机会主义行为 | 第89-90页 |
5.3.2 关系与依赖 | 第90-91页 |
5.3.3 关系与感知公平 | 第91-92页 |
5.3.4 关系与制度 | 第92-93页 |
5.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93-97页 |
5.4.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第93-94页 |
5.4.2 问卷设计原则及过程 | 第94-96页 |
5.4.3 焦点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测量 | 第96-97页 |
5.5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97-10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研究结论 | 第106-11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理论贡献 | 第107-108页 |
6.3 实践意义 | 第108-109页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33页 |
附录A | 第133-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5-136页 |
后记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