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点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内涵的研究 | 第13-14页 |
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优化动因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3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优化的动因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4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优化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2.5 综合评述 | 第16-18页 |
3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第18-33页 |
3.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状况对其盈利模式的影响 | 第18-22页 |
3.1.1 城市商业银行数量逐步增多、总规模逐年增大 | 第18-21页 |
3.1.2 区域分布不平衡、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 第21页 |
3.1.3 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 第21-22页 |
3.2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分析 | 第22-25页 |
3.2.1 以利差收入为主 | 第22-24页 |
3.2.2 中间业务品种单一 | 第24-25页 |
3.3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不足 | 第25-28页 |
3.3.1 总体盈利模式较单一 | 第25-27页 |
3.3.2 中间业务品种较少,盈利模式的创新性不够 | 第27-28页 |
3.3.3 信贷资产依赖度过高 | 第28页 |
3.4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优化的目标 | 第28-29页 |
3.5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克服盈利模式缺陷的一般路径及保障条件分析 | 第29-33页 |
3.5.1 国外同类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过程 | 第29-31页 |
3.5.2 城市商业银行克服盈利模式缺陷的一般路径 | 第31-32页 |
3.5.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克服盈利模式缺陷的保障条件 | 第32-33页 |
4 H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第33-42页 |
4.1 H银行现状 | 第33-35页 |
4.1.1 H银行的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4.1.2 H银行的经营概况 | 第34-35页 |
4.2 H银行盈利模式特征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公司业务主导 | 第35-37页 |
4.2.2 以利差收入为主 | 第37页 |
4.2.3 中间业务品种单一 | 第37-38页 |
4.3 H银行盈利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38-42页 |
4.3.1 存贷利差(净利息收入)特点 | 第38-39页 |
4.3.2 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 第39-40页 |
4.3.3 业务经营区域较窄 | 第40页 |
4.3.4 盈利水平较低 | 第40-42页 |
5 H银行盈利模式优化方案设计 | 第42-51页 |
5.1 H银行盈利模式优化市场条件分析 | 第43-46页 |
5.1.1 金融环境产生的压力 | 第43页 |
5.1.2 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动力 | 第43-44页 |
5.1.3 互联网金融形成的挑战 | 第44页 |
5.1.4 资管新规对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影响 | 第44-46页 |
5.2 H银行盈利模式优化思路 | 第46-47页 |
5.2.1 确立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均衡发展的盈利模式 | 第46-47页 |
5.2.2 确立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盈利模式 | 第47页 |
5.2.3 确立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均衡发展的盈利模式 | 第47页 |
5.3 H银行盈利模式优化措施 | 第47-51页 |
5.3.1 加强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经营形式综合化 | 第47-48页 |
5.3.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品种 | 第48-49页 |
5.3.3 加大对私市场拓展,加快渠道和队伍建设 | 第49页 |
5.3.4 优化银行流程,加强成本管理力度,提高盈利水平 | 第49页 |
5.3.5 转变经营方式,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 第49-51页 |
6 H银行盈利模式保障措施 | 第51-54页 |
6.1 建立有效的利率应对机制,降低利率风险 | 第51-52页 |
6.2 建立有效的产品研发机制,满足客户需求 | 第52页 |
6.3 完善激励机制,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 第52-53页 |
6.4 多元化的选拔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 第53-54页 |
7 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7.1 总结 | 第5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