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工作量数据干涸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2-15页
        1.2.1 针对工作量数据质量的研究第12-13页
        1.2.2 利用跨公司数据缓解数据干涸情况第13-14页
        1.2.3 亟待解决的问题第14-15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各章与论文主题的关系第15-16页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16-17页
第2章 研究课题中重要的理论和技术第17-27页
    2.1 相关的软件工作量预测方法第17-21页
        2.1.1 相关方法的分类第17-18页
        2.1.2 常用的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工作量估算方法第18-21页
    2.2 相关的评价指标第21-23页
    2.3 相关方法理论和技术第23-27页
        2.3.1 低秩恢复技术和半监督回归技术第23-24页
        2.3.2 流形学习方法和MORPH第24-25页
        2.3.3 AdaBoost算法第25-27页
第3章 提升软件工作量数据质量——缺失数据补全第27-49页
    3.1 引言第27-30页
        3.1.1 背景知识第28页
        3.1.2 研究动机第28-30页
        3.1.3 主要贡献第30页
    3.2 相关工作第30-31页
        3.2.1 缺失数据的解决方案第30-31页
        3.2.2 软件工作量估算中的缺失数据处理方案第31页
    3.3 基于低秩恢复和半监督回归的缺失数据补全方法第31-37页
        3.3.1 自变量缺失补全方法——结构化低秩恢复第32-35页
        3.3.2 因变量缺失补全方法——半监督回归补全第35-37页
        3.3.3 低秩和半监督回归数据补全方法第37页
    3.4 实验设计第37-40页
        3.4.1 数据集第37-38页
        3.4.2 评价指标第38-39页
        3.4.3 对比方法第39-40页
        3.4.4 实验设置第40页
    3.5 实验结果第40-45页
        3.5.1 补全效果比较第40-43页
        3.5.2 补全效果对于不同估计器的适应性实验结果第43-45页
    3.6 讨论与分析第45-48页
        3.6.1 基准估计器上的缺失数据补全效果第45-47页
        3.6.2 补全后数据适应性分析第47-48页
        3.6.3 效度威胁分析第48页
    3.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消除数据共享壁垒——工作量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第49-77页
    4.1 引言第49-53页
        4.1.1 背景知识第50页
        4.1.2 研究动机第50-52页
        4.1.3 主要贡献第52-53页
        4.1.4 两个研究问题第53页
    4.2 相关工作第53-55页
        4.2.1 常见的隐私保护方法第53-54页
        4.2.2 软件工程中常见的数据隐私化方法第54-55页
    4.3 区间覆盖子类划分方法第55-58页
        4.3.1 提出的方法概览第55-56页
        4.3.2 基于区间覆盖的数据子类划分算法第56-57页
        4.3.3 基于区间覆盖算法实例第57-58页
    4.4 基于流形学习的双向数据混淆隐私保护算法第58-63页
        4.4.1 双向数据混淆隐私保护策略第59-60页
        4.4.2 基于流形学习的最近不相关近邻混淆样本选择第60-61页
        4.4.3 区间覆盖和基于流形学习双向数据混淆实例第61-63页
    4.5 回答提出的研究问题第63页
    4.6 与相关工作的比较第63-64页
    4.7 实验设计第64-67页
        4.7.1 数据集第64-65页
        4.7.2 评价指标第65-66页
        4.7.3 查询生成器第66页
        4.7.4 实验设置第66-67页
    4.8 实验结果第67-74页
        4.8.1 数据的隐私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第67-71页
        4.8.2 隐私化后的数据对于估计器的适应性实验结果第71-74页
    4.9 讨论和分析第74-76页
        4.9.1 ICSD&MLBDO方法隐私性和可用性效果分析第74页
        4.9.2 数据经过ICSD&MLBDO方法处理后适应性分析第74-75页
        4.9.3 效度威胁分析第75-76页
    4.10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工作量数据获取新渠道——开源项目工作量数据获取第77-107页
    5.1 引言第77-79页
        5.1.1 研究动机第77-79页
        5.1.2 主要贡献第79页
    5.2 相关工作第79-82页
        5.2.1 软件工作量估算中常见的方法(缓解数据干涸角度)第79-81页
        5.2.2 开源软件项目工作量估算的研究第81-82页
    5.3 基于开源项目的工作量估算的数据收集第82-96页
        5.3.1 方法概览第82-83页
        5.3.2 数据获取模块第83-92页
        5.3.3 数据扩展模块第92-96页
    5.4 实验与分析第96-103页
        5.4.1 研究问题第97页
        5.4.2 评价指标第97页
        5.4.3 收集到的基于开源项目工作量数据集第97-98页
        5.4.4 人员因素度量中的参数确定第98-100页
        5.4.5 实验设计和结果第100-103页
    5.5 进一步讨论和分析第103-106页
        5.5.1 不同类型贡献者之间的关系第103-104页
        5.5.2 自动功能点和代码行数之间的关系第104-105页
        5.5.3 噪声样本对于开源项目工作量数据集的影响第105页
        5.5.4 效度威胁分析第105-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7-110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107-108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9页
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9-120页
读博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JH公司的银行贷款融资问题研究
下一篇: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优化研究--以H银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