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运用网络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8-18页
    (一) 选题缘由第8-9页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三) 相关概念界定第9-10页
        1、网络第9-10页
        2、思想政治教育第10页
    (四)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3、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第13-14页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1、研究思路第14-15页
        2、研究方法第15页
    (六) 论文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第15-18页
一、运用网络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概述第18-26页
    (一) 网络的本质及特性第18-19页
        1、网络的本质第18页
        2、网络的特性第18-19页
    (二) 其他相关基础理论第19-22页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19-20页
        2、教育学相关理论第20-21页
        3、心理学相关理论第21页
        4、传播学相关理论第21-22页
    (三) 网络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第22-26页
        1、教育主体地位的变化第23-24页
        2、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第24-26页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山西省洪洞县为例第26-44页
    (一) 研究对象第26-27页
        1、问卷的调查对象第26-27页
        2、问卷的效度第27页
        3、问卷的信度第27页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第27-40页
        1、高中生的基本信息分析第27-29页
        2、高中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分析第29-32页
        3、高中生上网的目的及影响分析第32-35页
        4、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建设调查与分析第35-37页
        5、高中生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调查与分析第37-40页
    (三)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第40-44页
        1、高中生上网条件受限及原因分析第40-41页
        2、高中生上网目的偏差及原因分析第41页
        3、教育者网络使用较少及原因分析第41页
        4、校园网作用极小及原因分析第41-44页
三、网络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44-52页
    (一) 网络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第44-47页
        1、网络拓宽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第44页
        2、网络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资源第44-45页
        3、网络增加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第45-46页
        4、网络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46-47页
        5、加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第47页
    (二) 网络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第47-52页
        1、网络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实现更为复杂第47-48页
        2、网络改变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第48-49页
        3、网络动摇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第49页
        4 、网络影响着高中生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第49-52页
四、运用网络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第52-63页
    (一) 教育内容的创新第52-56页
        1、加强思想政治立场教育第52-53页
        2、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第53页
        3、增加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第53-54页
        4、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第54-56页
    (二) 教育手段的创新第56-60页
        1、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相关资源型网站第56-57页
        2、运用网络的即时通讯技术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第57-59页
        3、引用多媒体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第59-60页
    (三) 师资队伍的保障第60-63页
        1、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第60-61页
        2、增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运用技术第61页
        3、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信息素养第61-63页
结语第63-64页
附录第64-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中国文学”概念的形成
下一篇:子女学业表现对父母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