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8页 |
1.3.1 新能源产业及全球价值链研究 | 第11-13页 |
1.3.2 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发展研究 | 第13-16页 |
1.3.3 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方法 | 第16-17页 |
1.3.4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4.1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新能源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理论基础 | 第21-33页 |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21-24页 |
2.2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价值链特征 | 第24-27页 |
2.2.1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态势 | 第24页 |
2.2.2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 | 第24-25页 |
2.2.3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特征 | 第25-26页 |
2.2.4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价值链结构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2.3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构成 | 第27-33页 |
2.3.1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全球价值链 | 第27-29页 |
2.3.2 风电产业的全球价值链 | 第29-30页 |
2.3.3 生物质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 | 第30-33页 |
第3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33-41页 |
3.1 新能源产业的装机量 | 第33-35页 |
3.2 新能源产业的资本投资和产品价格 | 第35-37页 |
3.3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模式及分工地位 | 第37-41页 |
第4章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 | 第41-53页 |
4.1 全球价值链定位模型 | 第41-42页 |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42-43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51页 |
4.3.1 出口增加值总量及结构分析 | 第43-47页 |
4.3.2 新能源产业全球价值链定位 | 第47-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69页 |
5.1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影响因素 | 第53-62页 |
5.1.1 产业政策 | 第54-57页 |
5.1.2 产业技术 | 第57-59页 |
5.1.3 环境效益 | 第59-61页 |
5.1.4 经济水平 | 第61-62页 |
5.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微观影响因素 | 第62-69页 |
5.2.1 市场结构 | 第64-65页 |
5.2.2 市场供求 | 第65-66页 |
5.2.3 企业能力 | 第66-67页 |
5.2.4 替代能源 | 第67-69页 |
第6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69-86页 |
6.1 模型建立 | 第69-70页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0-84页 |
6.2.1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整体分析 | 第70-73页 |
6.2.2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80页 |
6.2.3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6-94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6-89页 |
7.1.1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价值链特征 | 第86-87页 |
7.1.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87-89页 |
7.2 策略建议 | 第89-9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