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河南省小麦品种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遗传变异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1.1 小麦春化特性的研究进展第9-14页
        1.1.1 春化作用的发现第9-10页
        1.1.2 小麦冬春性的定义第10页
        1.1.3 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第10-12页
            1.1.3.1 依据苗相鉴定品种冬春性第10页
            1.1.3.2 依据全生育期总叶片数鉴定小麦冬春性第10-11页
            1.1.3.3 依据分期播种的物候表现鉴定品种冬春性第11页
            1.1.3.4 人工光温控制条件下解除光周期影响的冬春性离析鉴定第11-12页
            1.1.3.5 依据分子标记鉴定品种冬春性第12页
        1.1.4 小麦春化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4.1VRN1第12-13页
            1.1.4.2VRN2第13-14页
            1.1.4.3VRN3第14页
    1.2 小麦光周期特性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不同春化、感光性类型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1 春化特性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进展第15页
        1.3.2 光周期特性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小麦幼穗分化研究进展第16-18页
        1.4.1 小麦幼穗分化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第16-17页
        1.4.2 小麦幼穗分化时期划分第17页
        1.4.3 小麦幼穗分化与春化特性的研究第17-18页
        1.4.4 小麦幼穗分化与光周期特性的研究第18页
    1.5 小麦温光类型划分第18-19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7 研究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8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2 田间穗分化观察试验第22页
        2.2.1 试验材料田间种植方法第22页
        2.2.2 穗分化进程的观察第22页
    2.3 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离析试验第22-23页
        2.3.1 春化特性的高温离析试验第22-23页
        2.3.2 感光性的连续光照离析试验第23页
        2.3.3 供试材料的其它管理第23页
    2.4 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的STS分子标记检测第23-27页
        2.4.1 DNA的提取第23-24页
        2.4.2 STS分子标记检测第24-27页
    2.5 数据处理方法第27-28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8-48页
    3.1 田间穗分化观察试验结果第28-32页
        3.1.1 以天数计量的各品种穗分化时期的比较第29-30页
        3.1.2 以有效积温(>0℃)计量的该品种穗分化时期的比较第30-32页
    3.2 春化特性、光周期特性的离析试验结果第32-33页
        3.2.1 春化特性的离析试验结果第32页
        3.2.2 光周期特性的离析试验结果第32-33页
        3.2.3 春化特性、光周期特性与穗分化主要时段的相关性分析第33页
    3.3 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聚类分析第33-40页
        3.3.1 主因子分析第33-34页
        3.3.2 供试品种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分类第34-38页
            3.3.2.1 春化特性聚类分析第34-36页
            3.3.2.2 光周期特性聚类分析第36-38页
        3.3.3 供试材料春化和光周期类型的结构变化第38-39页
            3.3.3.1 供试材料冬春性类型的结构变化第38-39页
            3.3.3.2 供试材料光周期类型的变化第39页
        3.3.4 春化特性、光周期特性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9-40页
    3.4 供试品种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检测结果第40-48页
        3.4.1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检测第40-46页
            3.4.1.1 春化基因VRN-A1位点第40-41页
            3.4.1.2 春化基因VRN-B1位点第41页
            3.4.1.3 春化基因VRN-D1位点第41-42页
            3.4.1.4 春化基因VRN-B3位点第42-43页
            3.4.1.5 光周期基因Ppd-A1位点第43-44页
            3.4.1.6 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第44-46页
        3.4.2 供试材料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型组合与田间表型对比分析第46-48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48-51页
    4.1 小麦品种春化特性与光周期特性主要敏感时期的分析第48页
    4.2 河南小麦品种冬春性与光周期特性演变情况第48-49页
        4.2.1 河南小麦品种冬春性演变情况第48-49页
        4.2.2 河南小麦品种光周期特性演变情况第49页
    4.3 春化光周期基因的利用价值第49-51页
        4.3.1 春化基因利用价值第49-50页
        4.3.2 光周期基因的利用价值第50-51页
第五章 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第51-52页
    5.1 研究的创新点第51页
    5.2 下一步的工作设想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Abstract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S眼科医院为依托的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
下一篇:ZK科技服务公司绩效考核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