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印章管理:现状分析、内控设计和未来构想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思路及框架 | 第14-15页 |
四、贡献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印章、信用与契约 | 第16-33页 |
一、印章渊源、功能及制度 | 第16-22页 |
(一) 印章的历史渊源 | 第16-18页 |
(二) 印章的功能演变 | 第18-19页 |
(三) 印章的管理制度 | 第19-22页 |
二、信用及信用关系 | 第22-26页 |
(一) 信用的含义 | 第22-24页 |
(二) 信用关系 | 第24-26页 |
三、契约思想及契约 | 第26-28页 |
(一) 契约思想渊源 | 第26-27页 |
(二) 契约 | 第27-28页 |
四、印章、信用、契约的关系 | 第28-33页 |
(一) 印章与信用的关系 | 第28-29页 |
(二) 信用与契约的关系 | 第29-31页 |
(三) 印章与信用契约的关系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印章管理:现状分析 | 第33-50页 |
一、国海证券员工私刻印章签订债券协议案分析 | 第33-38页 |
(一) 伪造债券代持协议事件经过 | 第33-34页 |
(二) 伪造债券代持协议事件后果 | 第34-37页 |
(三) 原因:员工私刻印章签订代持协议 | 第37-38页 |
二、平安信托员工印章使用失察资金套取案分析 | 第38-41页 |
(一) 伪造开户文件套取理财资金事件经过及后果 | 第39-40页 |
(二) 原因:员工用印过程未尽监督义务 | 第40-41页 |
三、广发银行员工违规用印出具银行保函案分析 | 第41-46页 |
(一) 涉伪银行保函遭拒付事件经过 | 第41-42页 |
(二) 涉伪银行保函遭拒付事件后果 | 第42-44页 |
(三) 原因:员工涉嫌勾结违规出具保函 | 第44-46页 |
四、印章管理的现存问题分析 | 第46-50页 |
(一) 印章刻制启用环节现存问题 | 第46-47页 |
(二) 印章保管环节现存问题 | 第47-48页 |
(三) 印章使用环节现存问题 | 第48-49页 |
(四) 印章停用(废止)环节现存问题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印章管理:内控设计 | 第50-63页 |
一、印章管理的内控框架设计 | 第50-55页 |
(一) 内部环境 | 第51页 |
(二) 风险评估 | 第51-52页 |
(三) 控制活动 | 第52页 |
(四) 信息沟通 | 第52-53页 |
(五) 内部监督 | 第53-55页 |
二、印章管理的内控流程设计 | 第55-63页 |
(一) 印章的刻制 | 第55-56页 |
(二) 印章的启用 | 第56-57页 |
(三) 印章的保管移交 | 第57-59页 |
(四) 印章的使用 | 第59-61页 |
(五) 印章的停用(废止)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印章管理:未来构想 | 第63-73页 |
一、统一电子印鉴系统的设计原理 | 第63-65页 |
(一) 统一电子印鉴系统的技术发展 | 第63-64页 |
(二) 统一电子印鉴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64页 |
(三) 统一电子印鉴系统的运行特点 | 第64-65页 |
二、统一电子印鉴系统的设计结构 | 第65-67页 |
(一) 统一电子印鉴系统参与主体 | 第65-66页 |
(二) 统一电子印鉴系统框架结构 | 第66-67页 |
三、统一电子印鉴系统的控制流程 | 第67-73页 |
(一) 印章账户申请流程 | 第67-68页 |
(二) 签章流程 | 第68-70页 |
(三) 印章账户注销流程 | 第70-71页 |
(四) 印章查验流程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