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2.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2.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互联网+”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概述 | 第20-30页 |
(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及特征 | 第20-23页 |
1.“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 第20-21页 |
2.“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 第21-23页 |
(二)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要义 | 第23-26页 |
1.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 第23-25页 |
2.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 第25-26页 |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 第26-30页 |
1.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 第26-28页 |
2.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任务 | 第28-30页 |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30-36页 |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 | 第30-32页 |
1.拓宽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空间 | 第30页 |
2.充实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 第30-31页 |
3.丰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手段 | 第31-32页 |
4.增强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互动性 | 第32页 |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32-36页 |
1.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带来挑战 | 第32-33页 |
2.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客体带来挑战 | 第33-34页 |
3.对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带来挑战 | 第34页 |
4.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带来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36-50页 |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调查 | 第36-37页 |
1.调查问卷设计 | 第36页 |
2.调查方式及样本情况 | 第36-37页 |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 | 第37-50页 |
1.取得积极的成效 | 第37-42页 |
2.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 第42-46页 |
3.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应对策略 | 第50-61页 |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50-51页 |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50页 |
2.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原则 | 第50-51页 |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第51页 |
(二)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第51-53页 |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第51-52页 |
2.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 第52页 |
3.加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顶层设计 | 第52-53页 |
(三)创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 | 第53-56页 |
1.探索构建“互联网+思政课”模式 | 第53-54页 |
2.推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生活化方式 | 第54页 |
3.改变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 第54页 |
4.改进网上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 | 第54-55页 |
5.以优秀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 第55-56页 |
(四)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 第56-57页 |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 第56页 |
2.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 | 第56页 |
3.注重对专题网站或主题网站的宣传和推介 | 第56-57页 |
4.整合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 | 第57页 |
(五)完善互联网监管法律体系 | 第57-58页 |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8页 |
2.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 | 第58页 |
(六)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 第58-59页 |
1.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 | 第58-59页 |
2.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引领作用 | 第59页 |
(七)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合力机制 | 第59-61页 |
1.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 第59-60页 |
2.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 第60页 |
3.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