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二代燃料乙醇专用酿酒酵母产业化性能的提升

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缩略符号说明(Abbreviation)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8页
    1.1 生物乙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的重要影响第18页
    1.2 生物乙醇作为燃料的发展历程和优缺点第18-21页
    1.3 酿酒酵母生产二代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第21-24页
    1.4 实验室前期工作第24-25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5-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42页
    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8页
    2.2 培养基第28-29页
    2.3 菌株与质粒第29-31页
    2.4 微生物学技术第31-33页
        2.4.1 菌株培养与菌株保藏第31-32页
        2.4.2 酿酒酵母菌株种子液的制备及其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2页
        2.4.3 细胞干重的计算第32-33页
        2.4.4 点滴平板梯度生长实验第33页
    2.5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33-37页
        2.5.1 基因的合成和序列的测定第33页
        2.5.2 基因片段的扩增第33-36页
        2.5.3 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第36页
        2.5.4 酿酒酵母LiAc完整细胞转化法第36页
        2.5.5 G418抗性筛选标记(KanMX)的去除第36-37页
    2.6 酿酒酵母菌株对多种抑制因子耐受性的单因素检测第37-38页
        2.6.1 高温、高渗透压以及氧化性胁迫耐受性分析第37页
        2.6.2 乙酸、乙醇、糠醛、香草醛耐受性测定第37-38页
    2.7 胞外酶活和代谢产物检测第38-39页
        2.7.1 β-葡萄糖苷酶和β-木糖苷酶的活性测定第38页
        2.7.2 摇瓶限氧分批发酵第38-39页
        2.7.3 混菌限氧摇瓶发酵第39页
        2.7.4 中间代谢产物分析第39页
    2.8 薄层层析法分离低聚木糖第39-40页
    2.9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融合第40-42页
        2.9.1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40-41页
        2.9.2 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计算第41页
        2.9.3 原生质体的融合第41-42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2-70页
    3.1 酿酒酵母菌株的抗性和耐受性分析第42-49页
        3.1.1 酿酒酵母菌株的来源第43页
        3.1.2 海藻糖含量的测定第43-45页
        3.1.3 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以GSH/GSSG形式表示)第45页
        3.1.4 酿酒酵母菌株对多种胁迫因子耐受性的单因素分析第45-49页
    3.2 异源木糖苷酶在木糖利用实验室菌株中的表达第49-54页
        3.2.1 外源木糖苷酶基因在实验室菌株BSPX042中的表达第50-51页
        3.2.2 重组酿酒酵母菌株木糖苷酶酶活测定和高效木糖苷酶的筛选第51-54页
    3.3 异源表达葡萄糖苷酶和木糖苷酶构建用于共培养发酵的酵母菌株第54-59页
        3.3.1 δ-sequence位点多拷贝整合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第55-57页
        3.3.2 ADH2位点和δ-sequence位点整合表达β-木糖苷酶基因XYL第57-59页
    3.4 菌株LF2和BLN04的共培养发酵(混菌发酵)第59-65页
        3.4.1 菌株BLN26的胞外酶活测定和发酵性能第60-61页
        3.4.2 菌株LF2与菌株RBKXn2不同接种比例下共培养限氧发酵第61-65页
    3.5 构建表达木糖专一性转运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用于原生质体融合第65-66页
    3.6 菌株LF2和BLN26的原生质体制备再生与融合的初步探索第66-70页
        3.6.1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第67-68页
        3.6.2 原生质体的融合再生及融合子的筛选第68-70页
全文总结和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2页
致谢第82-84页
附件第84-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86-8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nO基热电陶瓷的制备与研究
下一篇:RB-SiC反射镜Si改性层的粘弹性流体超光滑抛光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