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我国滨海湿地退化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长江口滨海湿地分布现状及退化压力研究 | 第20-22页 |
1.2.3 海三棱藨草湿地退化及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2.2.1 样品采集方法 | 第26-27页 |
2.2.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31页 |
第3章 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的演变以及驱动力 | 第31-45页 |
3.1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3.1.1 长江口各年代景观格局分布图 | 第31-32页 |
3.1.2 各年代湿地整体景观格局分析 | 第32-36页 |
3.1.3 长江口各类型湿地景观指数分析 | 第36-43页 |
3.2 讨论 | 第43-44页 |
3.3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影响海三棱藨草动态分布的直接影响因子及其阈值提取 | 第45-56页 |
4.1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4.1.1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45-46页 |
4.1.2 土壤理化因子与植被群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4.1.3 基于曲线回归法土壤关键影响因子阈值提取 | 第48-53页 |
4.2 讨论 | 第53-54页 |
4.3 结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滨海湿地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及其对沉积环境分异的响应格局 | 第56-67页 |
5.1 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5.1.1 海三菱藨草反射率光谱特征分析 | 第56-58页 |
5.1.2 植被指数与植被动态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5.1.3 NDVI变化对滩涂高程变化的响应分析 | 第59-60页 |
5.1.4 土壤理化因子对高程分异的响应分析 | 第60-63页 |
5.1.5 基于NDVI对土壤盐度与含水率函数模型的反演 | 第63-64页 |
5.2 讨论与分析 | 第64-66页 |
5.2.1 泥沙淤积改变滩涂沉积环境 | 第64页 |
5.2.2 地貌变化干扰植被动态分布 | 第64-65页 |
5.2.3 水环境变化影响海三棱藨草光谱特征 | 第65-66页 |
5.3 结论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结论与创新性 | 第67-68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