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不能犯概述 | 第11-20页 |
1.1 不能犯的概念 | 第11-13页 |
1.2 不能犯的分类 | 第13-16页 |
1.2.1 绝对不能犯与相对不能犯 | 第13-14页 |
1.2.2 法律不能犯与事实不能犯 | 第14页 |
1.2.3 对象不能犯与手段不能犯 | 第14-15页 |
1.2.4 可罚的不能犯与不可罚的不能犯 | 第15-16页 |
1.3 不能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6-18页 |
1.3.1 不能犯与迷信犯 | 第16页 |
1.3.2 不能犯与幻觉犯 | 第16-17页 |
1.3.3 不能犯与事实的欠缺 | 第17-18页 |
1.4 不能犯的特征 | 第18-20页 |
1.4.1 行为开始着手 | 第18-19页 |
1.4.2 行为不能达成既遂 | 第19页 |
1.4.3 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 | 第19-20页 |
2 不能犯理论的中外考察 | 第20-30页 |
2.1 德日的不能犯理论 | 第20-26页 |
2.1.1 理论的开端—费尔巴哈的客观说 | 第20页 |
2.1.2 主观说 | 第20-22页 |
2.1.3 抽象的危险说 | 第22-23页 |
2.1.4 具体的危险说 | 第23-24页 |
2.1.5 印象说 | 第24-25页 |
2.1.6 客观的危险说及其修正说 | 第25-26页 |
2.2 英美法的不能犯理论 | 第26-27页 |
2.3 我国的不能犯理论 | 第27-28页 |
2.4 主要的不能犯理论的评析 | 第28-30页 |
3 不能犯的危险性判断 | 第30-36页 |
3.1 危险的定义 | 第30-31页 |
3.2 危险性判断的资料来源 | 第31-32页 |
3.3 危险性判断的主体 | 第32-33页 |
3.4 危险性判断的时间节点 | 第33-34页 |
3.5 危险性判断的立场 | 第34-36页 |
4 不能犯的立法及完善 | 第36-41页 |
4.1 国外的不能犯立法现状 | 第36-37页 |
4.1.1 规定不能犯不可罚的立法模式 | 第36页 |
4.1.2 规定不能犯是未遂犯的立法模式 | 第36页 |
4.1.3 规定不能犯作为参考的立法模式 | 第36-37页 |
4.2 我国不能犯立法现状 | 第37页 |
4.3 对我国不能犯完善的建议 | 第37-41页 |
4.3.1 对不能犯进行合理的定位 | 第37-38页 |
4.3.2 增加我国不能犯的相关立法 | 第38-39页 |
4.3.3 通过司法解释规定不能犯 | 第39页 |
4.3.4 完善不能犯的司法适用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