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3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TiO_2的基本结构和物化特性 | 第15-16页 |
1.3 TiO_2的光催化基本原理和光催化制氢 | 第16-19页 |
1.3.1 TiO_2的光催化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3.2 TiO_2的光催化制氢 | 第17-19页 |
1.4 TiO_2的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19-22页 |
1.4.1 TiO_2光催化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物方面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2 TiO_2光催化技术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 半导体材料TiO_2催化性能改良研究 | 第22-29页 |
1.5.1 贵金属沉积 | 第22-23页 |
1.5.2 表面光敏化 | 第23页 |
1.5.3 复合半导体 | 第23-24页 |
1.5.4 掺杂改性研究 | 第24-29页 |
1.6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CH_3NH_3PbI_3材料的结构特性和应用 | 第29-31页 |
1.6.1 CH_3NH_3PbI_3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29-30页 |
1.6.2 CH_3NH_3PbI_3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 第30-31页 |
1.7 CH_3NH_3PbX_3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8 本文选题依据和内容安排 | 第33-36页 |
1.9 参考文献 | 第36-43页 |
第二章 第一性原理方法简介 | 第43-57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基于波函数方法对多粒子体系Schrodinger方程的简化 | 第44-48页 |
2.2.1 绝热近似(Born-Oppenheimei近似) | 第44-46页 |
2.2.2 Hartree-Fork近似 | 第46-48页 |
2.3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8-55页 |
2.3.1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49页 |
2.3.2 Kohn-Sham方程 | 第49-51页 |
2.3.3 交换关联能 | 第51-53页 |
2.3.4 自洽求解KS方程 | 第53页 |
2.3.5 赝势平面波方法 | 第53-55页 |
2.4 VASP软件包 | 第55-56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具有不同缺陷的金红石型TiO_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第57-71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模型构建和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3.2.1 模型构建 | 第58-59页 |
3.2.2 计算方法和具体参数设计细节 | 第59-60页 |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3.3.1 优化的几何结构 | 第60-61页 |
3.3.2 缺陷形成能 | 第61-62页 |
3.3.3 电子结构 | 第62-65页 |
3.3.4 光学性质 | 第65-66页 |
3.3.5 讨论 | 第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四章 双掺杂锐钛矿型TiO_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第71-104页 |
4.1 C和Nb掺杂锐钛矿型TiO_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 | 第71-86页 |
4.1.1 引言 | 第71-73页 |
4.1.2 模型构建和计算方法 | 第73-75页 |
4.1.2.1 模型构建 | 第73-75页 |
4.1.2.2 计算方法和具体参数设计细节 | 第75页 |
4.1.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75-86页 |
4.1.3.1 优化的几何结构 | 第75-78页 |
4.1.3.2 缺陷形成能 | 第78-79页 |
4.1.3.3 电子结构 | 第79-82页 |
4.1.3.4 光学特点 | 第82-83页 |
4.1.2.5 Hubbard U的影响效应 | 第83-86页 |
4.2 Mo和C掺杂锐钛矿型TiO_2的电子和光学性质的研究 | 第86-98页 |
4.2.1 引言 | 第86-88页 |
4.2.2 模型构建和计算方法 | 第88-90页 |
4.2.2.1 模型构建 | 第88-89页 |
4.2.2.2 计算方法和具体参数设计细节 | 第89-90页 |
4.2.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90-98页 |
4.2.3.1 优化的几何结构 | 第90-91页 |
4.2.3.2 电子结构 | 第91-95页 |
4.2.3.3 光学特性 | 第95-96页 |
4.2.3.4 Hubbard U的影响效应 | 第96-9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4.4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第五章 有机金属卤化物CH_3NH_3XI_3(X=Pb, Bi, Mn, Fe)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第104-119页 |
5.1 引言 | 第104-105页 |
5.2 模型构建和计算方法 | 第105-106页 |
5.2.1 模型构建 | 第105-106页 |
5.2.2 计算方法和具体参数设计细节 | 第106页 |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6页 |
5.3.1 优化的几何结构 | 第106-109页 |
5.3.2 电子结构 | 第109-115页 |
5.3.3 光学特性 | 第115-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6.1 总结 | 第119-120页 |
6.2 展望 | 第120-122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