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技术创新分类 | 第11-13页 |
1.2.2 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 | 第13-14页 |
1.3 本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21页 |
1.3.1 破坏性创新概念 | 第14-15页 |
1.3.2 破坏性创新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35页 |
2.1 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 | 第21-27页 |
2.1.1 QFD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2页 |
2.1.2 QFD的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2.1.3 质量屋技术 | 第24-27页 |
2.1.4 应用QFD解决破坏性创新问题的意义 | 第27页 |
2.2 TRIZ理论 | 第27-31页 |
2.2.1 TRIZ理论简介 | 第28-29页 |
2.2.2 TRIZ的理论体系及其工具 | 第29-30页 |
2.2.3 TRIZ理论的解题过程 | 第30-31页 |
2.3 破坏性创新过程的技术系统进化分析 | 第31-34页 |
2.3.1 产品技术系统分解 | 第31-32页 |
2.3.2 技术系统的进化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破坏性创新型顾客需求的确定过程 | 第35-50页 |
3.1 产品技术成熟度分析与破坏性创新产品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 基于KJ法的顾客需求获取与整理 | 第36-39页 |
3.3 基于QFD/RAHP/KANO的顾客需求重要度计算 | 第39-43页 |
3.3.1 基于RAHP的顾客需求重要度确定方法 | 第40-41页 |
3.3.2 KANO模型与顾客需求权重调整方法 | 第41-43页 |
3.4 性能—需求雷达图分析及破坏性创新型顾客需求分析 | 第43-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破坏性创新型质量屋的构建过程 | 第50-60页 |
4.1 技术特性分析与关系矩阵的构建过程 | 第51-54页 |
4.1.1 产品技术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4.1.2 关系矩阵与技术特性自相关矩阵构建 | 第52-54页 |
4.2 技术特性重要度算法 | 第54-56页 |
4.3 基于TRIZ理论的破坏性创新方案设计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破胎器的破坏性创新技术实现过程 | 第60-78页 |
5.1 破胎器技术原理介绍 | 第60页 |
5.2 破胎器的破坏性创新型顾客需求确定过程 | 第60-69页 |
5.2.1 目标产品选择 | 第60-61页 |
5.2.2 破胎器的顾客需求获取与整理 | 第61-62页 |
5.2.3 基于QFD/RAHP/KANO的破胎器顾客需求重要度计算 | 第62-66页 |
5.2.4 破胎器技术系统分解及雷达图分析 | 第66-68页 |
5.2.5 破坏性创新型顾客需求的确定 | 第68-69页 |
5.3 破胎器的破坏性创新型质量屋构建 | 第69-76页 |
5.3.1 破胎器技术特性整理 | 第70页 |
5.3.2 破胎器关系矩阵及自相关矩阵构建 | 第70-72页 |
5.3.3 破胎器技术特性分析 | 第72-73页 |
5.3.4 基于TRIZ的破坏性创新方案设计 | 第73-76页 |
5.3.5 破坏性创新设计结果评估 | 第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