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工程背景 | 第9-14页 |
1.1.1 三盛公枢纽工程 | 第9-11页 |
1.1.2 水闸病险情况 | 第11-12页 |
1.1.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河流污染情况 | 第12-14页 |
1.1.4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结构劣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碱金属离子浓度对混凝土膨胀行为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垂直沉降曲线反演 | 第20-32页 |
2.1 闸室工程地质情况 | 第20-22页 |
2.2 有限元软件建模计算 | 第22-25页 |
2.2.1 初始条件分析 | 第22-23页 |
2.2.2 建模计算 | 第23-25页 |
2.3 反演结果及评价 | 第25-32页 |
2.3.1 地基固结沉降计算结果 | 第26-27页 |
2.3.2 评价分析 | 第27-32页 |
第3章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2-37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3.2 工况设计 | 第32-33页 |
3.3 碱金属离子溶液设计 | 第33-34页 |
3.4 混凝土试件尺寸及原材料 | 第34-35页 |
3.5 混凝土配合比 | 第35-36页 |
3.6 试件养护及试验安排 | 第36-37页 |
第4章 污染河水中碱金属离子对混凝土膨胀的影响 | 第37-67页 |
4.1 实验过程 | 第37-38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38-61页 |
4.2.1 基本对照组(W) | 第38-39页 |
4.2.2 污水复合组(F1) | 第39-40页 |
4.2.3 污水复合组(F2) | 第40-42页 |
4.2.4 污水复合组(F3) | 第42-43页 |
4.2.5 污水复合组(F4) | 第43-45页 |
4.2.6 单阳离子组(D1) | 第45-46页 |
4.2.7 单阳离子组(D2) | 第46-48页 |
4.2.8 单阳离子组(D3) | 第48-49页 |
4.2.9 单阳离子组(D4) | 第49-50页 |
4.2.10 低单阳离子组(DL1) | 第50-52页 |
4.2.11 低单阳离子组(DL2) | 第52-53页 |
4.2.12 双阳离子组(S1) | 第53-54页 |
4.2.13 双阳离子组(S2) | 第54-56页 |
4.2.14 双阳离子组(S3) | 第56-57页 |
4.2.15 双阳离子组(S4) | 第57-58页 |
4.2.16 双阳离子组(S5) | 第58-60页 |
4.2.17 双阳离子组(S6) | 第60-61页 |
4.3 实验结论 | 第61-67页 |
4.3.1 不同离子浓度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2 不同阳离子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3 混合阳离子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4 结论及存在的不足 | 第66-67页 |
第5章 碱金属离子浓度对混凝土体积膨胀影响 | 第67-86页 |
5.1 基础理论依据 | 第67-69页 |
5.2 混凝土体积膨胀方程 | 第69-86页 |
5.2.1 不同碱含量骨料对混凝土体积膨胀的影响 | 第71-82页 |
5.2.2 不同碱含量骨料与碱金属离子浓度对应关系研究分析 | 第82-86页 |
第6章 工程应用 | 第86-97页 |
6.1 计算初始条件 | 第86-92页 |
6.1.1 温度因素 | 第86-87页 |
6.1.2 围压因素 | 第87-89页 |
6.1.3 湿度因素 | 第89-90页 |
6.1.4 碱金属离子因素 | 第90-92页 |
6.2 模拟计算及分析 | 第92-94页 |
6.3 混凝土弹性模量及闸室寿命 | 第94-9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