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企业资源配置和谐度的度量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1.2 理论背景第11页
        1.1.3 实践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3-17页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3-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17-30页
    2.1 企业资源的相关研究第17-22页
        2.1.1 竞争优势的来源第17-18页
        2.1.2 企业资源的研究现状第18-22页
    2.2 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第22-25页
        2.2.1 资源配置理论第23页
        2.2.2 资源配置的概念界定第23-24页
        2.2.3 企业资源配置现状及主要问题第24页
        2.2.4 企业资源配置的主要模型第24-25页
    2.3 资源和谐的相关理论第25-27页
        2.3.1 和谐管理理论第25-26页
        2.3.2 和谐度的概念界定第26页
        2.3.3 资源和谐性第26-27页
    2.4 相关概念界定第27-30页
        2.4.1 战略集团的概念界定第27-28页
        2.4.2 雷达图第28-30页
第三章 企业资源与资源配置和谐的关联度分析第30-36页
    3.1 资源的限定第30-31页
        3.1.1 财务资源第30-31页
        3.1.2 人力资源第31页
        3.1.3 无形资源第31页
    3.2 财务资源与资源配置和谐的关联度分析第31-33页
        3.2.1 财务资源优化促进资源配置和谐第31-32页
        3.2.2 财务资源优化促进资源配置和谐的作用机制第32-33页
    3.3 人力资源与资源配置和谐的关联度分析第33-35页
        3.3.1 人力资源优化促进资源配置和谐第33-34页
        3.3.2 人力资源优化促进资源配置和谐的作用机制第34-35页
    3.4 无形资源与资源配置和谐的关联度分析第35-36页
        3.4.1 无形资源优化促进资源配置和谐第35页
        3.4.2 无形资源优化促进资源配置和谐的作用机制第35-36页
第四章 基于雷达图的度量方法研究第36-44页
    4.1 企业资源配置和谐度度量的模型构建第36-38页
        4.1.1 模型构建的原则第36-37页
        4.1.2 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第37页
        4.1.3 基于雷达图的模型构建第37-38页
    4.2 模型测量维度的选取第38-39页
        4.2.1 有形资源维度第38页
        4.2.2 无形资源维度第38-39页
    4.3 模型参数的求解第39-42页
        4.3.1 资源效用值第39-41页
        4.3.2 资源权重第41-42页
    4.4 建立多角度的评价标准第42-44页
        4.4.1 理想法第42页
        4.4.2 对标法第42-43页
        4.4.3 防御法第43-44页
第五章 度量方法的检验第44-58页
    5.1 检验的过程与方法第44-48页
        5.1.1 检验方法的确定第44页
        5.1.2 检验样本的选取第44-45页
        5.1.3 资源维度权重的确定第45-47页
        5.1.4 模型的主要检验过程第47-48页
    5.2 基于理想法标准的检验第48-52页
        5.2.1 长城汽车的情况简介第48-49页
        5.2.2 理想法标准的确立第49-50页
        5.2.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第50-52页
    5.3 基于对标法标准的检验第52-55页
        5.3.1 东风汽车的情况简介第52-53页
        5.3.2 对标法标准的确立第53页
        5.3.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第53-55页
    5.4 基于防御法标准的检验第55-58页
        5.4.1 长安汽车的情况简介第55页
        5.4.2 防御法标准的确立第55页
        5.4.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第55-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研究结论第58页
    6.2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 A第64-6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
下一篇:SiO2-PbF2玻璃的近中红外宽波段发光及上转换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