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Ⅹ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22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5-20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0-22页 |
一、角膜散光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 第22-39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2-25页 |
1.1.1 临床资料 | 第22-23页 |
1.1.2 PentacamHR眼前段分析仪 | 第23-24页 |
1.1.3 PentacamHR眼前段扫描仪检查方法 | 第24-25页 |
1.1.4 测量数据 | 第25页 |
1.1.5 计算方法 | 第25页 |
1.1.6 统计学方法 | 第25页 |
1.2 结果 | 第25-30页 |
1.2.1 角膜前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第25-26页 |
1.2.2 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第26-28页 |
1.2.3 全角膜散光分布情况 | 第28-30页 |
1.3 讨论 | 第30-38页 |
1.3.1 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测量方法 | 第30-33页 |
1.3.2 角膜前后表面散光随年龄变化趋势 | 第33-36页 |
1.3.3 角膜后表面散光对总散光的影响 | 第36-37页 |
1.3.4 角膜后表面散光与角膜前表面散光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1.4 小结 | 第38-39页 |
二、角膜后表面散光在合并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 第39-55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9-42页 |
2.1.1 临床资料 | 第39-40页 |
2.1.2 研究对象分组 | 第40-41页 |
2.1.3 PentacamHR眼前段扫描仪检查方法 | 第41页 |
2.1.4 测量数据集分析方法 | 第41页 |
2.1.5 统计学方法 | 第41-42页 |
2.2 结果 | 第42-49页 |
2.2.1 合并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第42-43页 |
2.2.2 角膜前表面顺规散光(WTR)的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第43-45页 |
2.2.3 角膜前表面逆规散光的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第45-46页 |
2.2.4 角膜前表面斜轴散光的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第46-49页 |
2.3 讨论 | 第49-53页 |
2.3.1 散光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第49-50页 |
2.3.2 角膜后表面散光与前表面散光类型的相关关系 | 第50-51页 |
2.3.3 不同类型角膜散光中其后表面散光轴位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 | 第51-52页 |
2.3.4 角膜后表面散光在不同类型散光中对全角膜散光的相对作用 | 第52-53页 |
2.4 小结 | 第53-55页 |
三、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第55-90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55-66页 |
3.1.1 临床资料 | 第55-57页 |
3.1.2 术前检查 | 第57-58页 |
3.1.2.1 Lenstar眼前节生物测量仪 | 第57页 |
3.1.2.2 手动角膜曲率计测量 | 第57页 |
3.1.2.3 Pentacam眼前节扫描仪测量 | 第57-58页 |
3.1.3 术前Toric人工晶状体规划 | 第58-59页 |
3.1.4 手术方法 | 第59-61页 |
3.1.5 术后检查 | 第61页 |
3.1.5.1 Pentacam眼前节扫描仪检查 | 第61页 |
3.1.5.2 i-Trace眼前节分析系统 | 第61页 |
3.1.5.3 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测量 | 第61页 |
3.1.6 测量模型 | 第61-62页 |
3.1.7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2-65页 |
3.1.7.1 Tracey验光结果转换至角膜平面 | 第62-63页 |
3.1.7.2 验光散光(RA)转换至角膜平面 | 第63页 |
3.1.7.2 验光散光(RA)转换至角膜平面 | 第63页 |
3.1.7.3 人工晶状体平面散光转换至角膜平面 | 第63-64页 |
3.1.7.4 散光的矢量分解方法 | 第64-65页 |
3.1.8 测量及计算数据 | 第65-66页 |
3.1.9 统计学方法 | 第66页 |
3.2 结果 | 第66-77页 |
3.2.1 术前眼部基本情况 | 第66-67页 |
3.2.2 角膜术源性散光(SICA) | 第67页 |
3.2.3 各模型目标残余散光、实际残余散光及散光矫正误差 | 第67-77页 |
3.3 讨论 | 第77-88页 |
3.3.1 i-Trace验光检查 | 第77-79页 |
3.3.2 散光矢量分解参考子午线选择 | 第79页 |
3.3.3 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第79-81页 |
3.3.4 角膜术源性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5 Toric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对矫正效果的影响 | 第82-85页 |
3.3.6 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第85-88页 |
3.3.7 后表面散光对屈光白内障手术的影响 | 第88页 |
3.4 小结 | 第88-90页 |
全文结论 | 第90-9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8-99页 |
综述 角膜后表面散光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第99-108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个人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