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电机变频系统支持向量机逆解耦控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非线性系统控制发展概述 | 第11-16页 |
| ·非线性系统控制的早期发展 | 第11-12页 |
| ·反馈线性化方法 | 第12-13页 |
| ·智能控制 | 第13-16页 |
| ·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 | 第16页 |
| ·多电机同步系统解耦控制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 ·可编程控制器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及其分类 | 第18页 |
|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 第18-19页 |
| ·组态软件的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 ·组态软件的发展及其功能 | 第19-20页 |
| ·组态软件的主要产品 | 第20页 |
| ·本文研究思路的提出 | 第20-21页 |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非线性系统支持向量机逆方法 | 第23-36页 |
| ·逆系统方法 | 第23-26页 |
| ·系统的逆 | 第23-25页 |
| ·逆系统的正则性 | 第25页 |
| ·伪线性复合系统 | 第25-26页 |
| ·逆系统方法原理 | 第26页 |
| ·支持向量机方法 | 第26-31页 |
| ·广义最优分类面 | 第27-29页 |
| ·支持向量机 | 第29-30页 |
| ·核函数 | 第30-31页 |
| ·支持向量机的特点 | 第31页 |
| ·支持向量机回归原理 | 第31-33页 |
| ·非线性系统支持向量机逆系统方法 | 第33-35页 |
| ·支持向量机逆系统方法的提出及实现方法 | 第33-34页 |
| ·支持向量机逆系统方法的工程实现步骤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两电机支持向量机逆系统控制仿真研究 | 第36-47页 |
| ·两电机变频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 ·两电机变频系统数学模型的可逆性分析 | 第37-38页 |
| ·仿真研究 | 第38-45页 |
| ·两电机变频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38-39页 |
| ·激励信号的选取和支持向量机的训练 | 第39-44页 |
| ·支持向量机逆控制实现 | 第44页 |
| ·仿真波形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两电机支持向量机逆控制试验研究 | 第47-70页 |
| ·研制多电机系统的目的和要求 | 第47页 |
| ·实验装置总体设计 | 第47-48页 |
| ·硬件系统介绍 | 第48-52页 |
| ·机械结构 | 第48页 |
| ·电气结构 | 第48-49页 |
| ·通讯组成 | 第49-51页 |
| ·速度张力信号采用 | 第51-52页 |
| ·软件系统介绍 | 第52-61页 |
| ·上位机监控软件 | 第52-55页 |
| ·下位机主控程序 | 第55-61页 |
| ·支持向量机算法实现 | 第61-65页 |
| ·系统激励与响应 | 第61-62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训练样本的获得 | 第62页 |
| ·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选取与训练 | 第62-64页 |
| ·支持向量机算法在 PLC 中的实现 | 第64-65页 |
| ·支持向量机逆控制实现 | 第65-66页 |
| ·试验结果 | 第66-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 ·进一步发展方向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