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页 |
英文缩写及对应中文名称 | 第18页 |
有机配体名称及对应的英文缩写 | 第18-19页 |
构筑单元以及有机配体的结构式 | 第19-20页 |
1 绪论 | 第20-41页 |
1.1 自旋交叉配合物 | 第22-29页 |
1.1.1 自旋交叉现象 | 第22-23页 |
1.1.2 自旋交叉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23-25页 |
1.1.3 光诱导自旋交叉现象 | 第25-26页 |
1.1.4 氰基桥联Fe~Ⅲ-Fe~Ⅱ自旋交叉配合物的发展 | 第26-29页 |
1.2 电荷转移配合物 | 第29-39页 |
1.2.1 普鲁士蓝类似物的电荷转移现象 | 第29-31页 |
1.2.2 氰基桥联Fe~Ⅲ-Co~Ⅱ电荷转移配合物的构筑策略 | 第31-32页 |
1.2.3 氰基桥联Fe~Ⅲ-Co~Ⅱ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发展 | 第32-35页 |
1.2.4 电荷转移诱导单链磁体的发展 | 第35-37页 |
1.2.5 多功能可调的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发展 | 第37-39页 |
1.3 论文选题意义与思路 | 第39-41页 |
2 氰基桥联Fe~Ⅲ-Fe~Ⅱ自旋交叉配合物的设计与构筑 | 第41-66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测试方法 | 第42页 |
2.2.2 配合物1-6的合成步骤 | 第42-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4页 |
2.3.1 双核自旋交叉配合物1和2的结构与磁性 | 第44-47页 |
2.3.2 两步转变三核自旋交叉配合物3的结构与磁性 | 第47-52页 |
2.3.3 位阻调控三核自旋交叉配合物4-6的结构与磁性 | 第52-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3 氰基桥联Fe~Ⅲ-Co~Ⅱ光诱导单链磁体的设计与构筑 | 第66-87页 |
3.1 引言 | 第66-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页 |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8页 |
3.2.2 配合物7和8的合成 | 第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5页 |
3.3.1 双向光诱导具有单链磁体行为的配合物7的结构与磁性 | 第68-77页 |
3.3.2 双向光诱导单链磁体配合物8的结构与磁性 | 第77-8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4 氰基桥联Fe~Ⅲ-Co~Ⅱ多功能配合物的设计与构筑 | 第87-113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88页 |
4.2.2 配合物9和10的合成 | 第88-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11页 |
4.3.1 磁性与极性双向调控配合物9的结构与性能 | 第89-100页 |
4.3.2 磁性与热膨胀双功能配合物10的结构与性能 | 第100-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5.1 结论 | 第113-114页 |
5.2 创新点摘要 | 第114-115页 |
5.3 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3页 |
附录A 部分配合物的附图 | 第133-137页 |
附录B 部分配合物的晶体学参数表 | 第137-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