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的现状 | 第13-22页 |
第一节 社区股份合作社的界定和法律属性 | 第13-15页 |
一、社区股份合作社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社区股份合作社的特别法人属性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运行概述 | 第15-18页 |
一、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二、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 | 第16-18页 |
第三节 不同农村地区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 | 第18-22页 |
一、上海“闵行模式” | 第18-19页 |
二、广州“天河模式” | 第19页 |
三、苏州“长桥模式” | 第19-20页 |
四、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2-30页 |
第一节 产权不够清晰 | 第22-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产权不够清晰及其弊端 | 第22-23页 |
二、问题的成因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决策不合理 | 第24-26页 |
一、决策成员资格标准存在模糊性 | 第24-26页 |
二、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 | 第26页 |
第三节 执行机制不到位 | 第26-28页 |
一、运营管理呈现“行政化” | 第26-27页 |
二、管理人员具有“封闭性”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监督机制低效 | 第28-30页 |
一、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 第28-29页 |
二、内部信息不对称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30-40页 |
第一节 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机制的逻辑前提 | 第30-32页 |
一、明确社区股份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界限 | 第30页 |
二、明晰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员权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明确治理目标和治理原则 | 第32-33页 |
一、确立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目标 | 第32页 |
二、坚持社区股份合作社法人治理原则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细化权力机构 | 第33-34页 |
一、明确股东资格的标准 | 第33-34页 |
二、构建兼具经济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为导向的表决机制 | 第34页 |
第四节 强化执行机制 | 第34-37页 |
一、董事会人员组成合理化 | 第34-35页 |
二、细化董事会职责 | 第35-36页 |
三、引入专业管理力量 | 第36页 |
四、制定科学奖惩机制 | 第36-37页 |
第五节 完善监督机构 | 第37-40页 |
一、提高监事遴选标准 | 第37页 |
二、强化监事职责 | 第37-38页 |
三、建立追责机制 | 第38页 |
四、健全沟通机制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硕士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