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1.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1.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概述 | 第17-19页 |
1.2.1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1.2.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特点 | 第17-18页 |
1.2.3 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风景名胜区分类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0页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3.1 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控制要素及控制方式的分类 | 第24-27页 |
3.1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控制要素分类 | 第24-26页 |
3.1.1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控制要素分类体系的提出 | 第24页 |
3.1.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控制要素分类体系的论证 | 第24页 |
3.1.3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控制要素分类的确定 | 第24-26页 |
3.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控制要素的控制方式分类 | 第26-27页 |
3.2.1 指标量化 | 第26页 |
3.2.2 条文规定 | 第26页 |
3.2.3 图则标定 | 第26页 |
3.2.4 设计引导 | 第26-27页 |
4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控制要素的控制方法研究 | 第27-46页 |
4.1 资源保护控制 | 第27-28页 |
4.1.1 景源保护控制 | 第27页 |
4.1.2 分级保护控制 | 第27-28页 |
4.1.3 分类保护控制 | 第28页 |
4.2 环境容量控制 | 第28-31页 |
4.2.1 人工环境容量控制 | 第29-30页 |
4.2.2 自然环境容量控制 | 第30-31页 |
4.2.3 社会环境容量控制 | 第31页 |
4.3 配套设施控制 | 第31-35页 |
4.3.1 基础工程控制 | 第31-33页 |
4.3.2 管理与服务设施控制 | 第33-34页 |
4.3.3 游憩与文化设施 | 第34-35页 |
4.4 行为活动控制 | 第35-39页 |
4.4.1 游赏活动控制 | 第35-36页 |
4.4.2 交通活动控制 | 第36-38页 |
4.4.3 环境保护控制 | 第38-39页 |
4.5 景观风貌控制 | 第39-42页 |
4.5.1 典型景观控制 | 第39页 |
4.5.2 建筑建造控制 | 第39-42页 |
4.5.3 植被种植控制 | 第42页 |
4.6 土地使用控制 | 第42-44页 |
4.6.1 建设项目用地控制 | 第42-43页 |
4.6.2 用地性质控制 | 第43页 |
4.6.3 土地适建性控制 | 第43-44页 |
4.7 居民点规划控制 | 第44-46页 |
4.7.1 居民产业活动控制 | 第44页 |
4.7.2 居民点景观环境控制 | 第44页 |
4.7.3 居民点发展方向控制 | 第44-46页 |
5 采石风景名胜区青山片区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研究 | 第46-69页 |
5.1 概况 | 第46-47页 |
5.2 上位规划定位 | 第47-48页 |
5.2.1 相关规划对青山片区的定位 | 第47页 |
5.2.2 本次规划对青山片区规划定位的思考 | 第47-48页 |
5.3 采石风景名胜区青山片区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研究 | 第48-69页 |
5.3.1 资源保护控制 | 第48-50页 |
5.3.2 环境容量控制 | 第50-52页 |
5.3.3 配套设施控制 | 第52-57页 |
5.3.4 行为活动控制 | 第57-61页 |
5.3.5 景观风貌控制 | 第61-64页 |
5.3.6 土地利用控制 | 第64-67页 |
5.3.7 居民点规划控制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表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