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类的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印江县为例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 第14页 |
1.1.2 新农村建设中的过度城市化 | 第14-15页 |
1.1.3 公共空间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缺失 | 第15页 |
1.1.4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区域概况 | 第22-39页 |
2.1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及属性 | 第22-23页 |
2.1.1 乡村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 第22页 |
2.1.2 公共空间概念由来 | 第22页 |
2.1.3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探讨 | 第22-23页 |
2.1.4 乡村公共空间属性 | 第23页 |
2.2 国内外乡村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 第23-28页 |
2.2.1 国外乡村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2.2.2 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 第24-28页 |
2.3 国内外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 | 第28-33页 |
2.3.1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 | 第28-32页 |
2.3.2 国内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 | 第32-33页 |
2.4 印江县概况 | 第33-38页 |
2.4.1 区域概况 | 第33-35页 |
2.4.2 气候及地貌特点 | 第35页 |
2.4.3 历史沿革 | 第35页 |
2.4.4 县域城镇结构与村庄概况 | 第35-37页 |
2.4.5 印江县乡村建设工作进展 | 第37-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村庄公共空间发展分类 | 第39-52页 |
3.1 分类方法 | 第39-46页 |
3.1.1 分类指标选取原则 | 第39-40页 |
3.1.2 选取影响因子和指标 | 第40-41页 |
3.1.3 确定层次结构 | 第41-42页 |
3.1.4 指标量化及确定权重 | 第42-46页 |
3.2 分类过程 | 第46-50页 |
3.3 聚类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印江县乡村公共空间实例研究 | 第52-78页 |
4.1 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 第52-54页 |
4.1.1 调研内容及方法 | 第52页 |
4.1.2 数据获取与整理 | 第52-53页 |
4.1.3 村庄调研基本情况汇总 | 第53-54页 |
4.2 公共空间分布合理性分析 | 第54-55页 |
4.2.1 矢量数据说明 | 第54-55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55页 |
4.3 空间发展滞后型实例研究 | 第55-63页 |
4.3.1 锅厂村区位 | 第55-56页 |
4.3.2 锅厂建设概况 | 第56-57页 |
4.3.3 锅厂村村庄空间布局 | 第57-58页 |
4.3.4 锅厂村公共空间构成 | 第58-59页 |
4.3.5 锅厂村公共空间满意度及需求调查 | 第59-61页 |
4.3.6 锅厂村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分析 | 第61-63页 |
4.3.7 锅厂村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3页 |
4.4 空间发展无序型实例研究 | 第63-70页 |
4.4.1 杨柳村区位 | 第63-65页 |
4.4.2 杨柳村建设概况 | 第65页 |
4.4.3 杨柳村空间布局 | 第65页 |
4.4.4 杨柳村公共空间构成 | 第65-66页 |
4.4.5 杨柳村公共空间满意度及需求调查 | 第66-68页 |
4.4.6 杨柳村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分析 | 第68-69页 |
4.4.7 杨柳村公共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9-70页 |
4.5 空间发展完善型实例研究 | 第70-77页 |
4.5.1 团龙村区位 | 第70-71页 |
4.5.2 团龙村建设概况 | 第71页 |
4.5.3 团龙村空间布局 | 第71页 |
4.5.4 团龙村现状公共空间构成 | 第71-72页 |
4.5.5 团龙村公共空间满意度及需求调查 | 第72-74页 |
4.5.6 团龙村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分析 | 第74-75页 |
4.5.7 团龙村现状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5-76页 |
4.5.8 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 第76-77页 |
4.6 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 第78-85页 |
5.1 系统性规划策略 | 第78-79页 |
5.1.1 道路交通网络优化 | 第78页 |
5.1.2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 第78页 |
5.1.3 系统规划体系建立 | 第78-79页 |
5.2 规划模式构建策略 | 第79-81页 |
5.2.1 模式构建理念 | 第79-80页 |
5.2.2 模式构建原则 | 第80页 |
5.2.3 模式构建任务 | 第80-81页 |
5.3 空间组织策略 | 第81-83页 |
5.3.1 特有文化的表达 | 第81页 |
5.3.2 公共空间的组织形态 | 第81-82页 |
5.3.3 公共空间的距离与尺度 | 第82页 |
5.3.4 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 第82页 |
5.3.5 村庄公共空间与外部环境融合 | 第82-83页 |
5.3.6 公共空间整体布局方式 | 第83页 |
5.4 机制保障策略 | 第83-84页 |
5.4.1 营造乡村建设的全民参与机制 | 第83页 |
5.4.2 落实建设用地集约化发展 | 第83页 |
5.4.3 创新公共空间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 | 第83-84页 |
5.4.4 推进公共空间建设试点 | 第84页 |
5.4.5 培养乡村发展人才 | 第84页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85-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1.1 构建了乡村空间发展分类标准 | 第85页 |
6.1.2 进行了印江县村庄公共空间发展分类 | 第85页 |
6.1.3 开展了印江县村庄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 第85-86页 |
6.1.4 探索了印江县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 第86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2-93页 |
附录 A | 第93-103页 |
附录 B | 第103-105页 |
附录 C | 第105-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