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1.1 集镇 | 第14页 |
1.1.2 本土化 | 第14页 |
1.1.3 滨水景观 | 第14页 |
1.1.4 本土景观 | 第14-15页 |
1.1.5 景观元素 | 第15页 |
1.2 国内外集镇滨水景观发展历程与案例分析 | 第15-20页 |
1.2.1 国外集镇滨水景观发展历程与案例分析 | 第15-18页 |
1.2.2 国内集镇滨水景观发展历程与案例分析 | 第18-20页 |
1.3 借鉴与思考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1-2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2.1.1 集镇与水的重要关系 | 第21页 |
2.1.2 集镇滨水景观的困境 | 第21页 |
2.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1-22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3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集镇滨水景观的本土化设计理论研究 | 第25-32页 |
3.1 集镇的特征 | 第25页 |
3.2 集镇滨水景观与城市滨水景观的差异 | 第25-26页 |
3.3 集镇滨水景观本土元素构成 | 第26-28页 |
3.3.1 本土自然景观元素 | 第26-27页 |
3.3.2 本土人文景观元素 | 第27-28页 |
3.4 集镇滨水景观本土景观元素引入过程 | 第28-29页 |
3.4.1 提取本土景观元素 | 第28-29页 |
3.4.2 筛选本土景观元素 | 第29页 |
3.4.3 抽象本土景观元素 | 第29页 |
3.4.4 传承本土景观元素 | 第29页 |
3.5 集镇滨水景观中本土景观元素表达 | 第29-32页 |
3.5.1 物质元素的表达 | 第29-30页 |
3.5.2 文化元素的表达 | 第30-31页 |
3.5.3 意境元素的表达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源潭镇滨水景观本土特色塑造方法 | 第32-36页 |
4.1 本土特色塑造的原则 | 第32-33页 |
4.1.1 保留提升原则 | 第32页 |
4.1.2 发展创新原则 | 第32页 |
4.1.3 与时俱进原则 | 第32-33页 |
4.2 本土特色塑造的理念 | 第33页 |
4.3 本土特色塑造的策略 | 第33-36页 |
4.3.1 保护自然环境 | 第33页 |
4.3.2 传承本土文化 | 第33-34页 |
4.3.3 提升集镇环境 | 第34页 |
4.3.4 选择本土技术 | 第34-36页 |
第五章 集镇滨水景观本土化设计——潜山县源潭镇鲁坦河滨水景观带 | 第36-60页 |
5.1 项目设计范围 | 第36-37页 |
5.2 鲁坦河景观资源分析 | 第37-42页 |
5.2.1 区位分析 | 第37页 |
5.2.2 自然环境要素分析 | 第37-39页 |
5.2.3 人文环境要素分析 | 第39-40页 |
5.2.4 基地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5.2.5 SWOT分析 | 第41-42页 |
5.3 本土化设计思路 | 第42-44页 |
5.3.1 设计目标与定位 | 第42页 |
5.3.2 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5.3.3 设计思路 | 第43页 |
5.3.4 设计方法 | 第43-44页 |
5.4 鲁坦河滨水景观带方案设计 | 第44-49页 |
5.4.1 总体规划 | 第44页 |
5.4.2 总平面图 | 第44-45页 |
5.4.3 功能分区规划 | 第45-46页 |
5.4.4 交通系统规划 | 第46-47页 |
5.4.5 景观轴线规划 | 第47页 |
5.4.6 公共服务设施 | 第47页 |
5.4.7 绿化种植布置 | 第47-48页 |
5.4.8 夜景照明设计 | 第48-49页 |
5.5 本土景观元素的体现 | 第49-50页 |
5.5.1 生产生活工具的运用 | 第49页 |
5.5.2 本土材料的运用 | 第49-50页 |
5.5.3 历史传说的运用 | 第50页 |
5.5.4 名人典故的运用 | 第50页 |
5.6 本土景观元素表达 | 第50-56页 |
5.6.1 物质元素表达——“亲水乡愁”、“鲁坦河畔”节点设计 | 第50-53页 |
5.6.2 文化元素表达——“源潭人文”、“历史源潭”节点设计 | 第53-54页 |
5.6.3 意境元素表达——“生态源潭”、“鲁坦空间”节点设计 | 第54-56页 |
5.7 鲁坦河滨水景观本土化专项规划设计 | 第56-60页 |
5.7.1 驳岸专项规划设计 | 第56-58页 |
5.7.2 铺装专项规划设计 | 第58-59页 |
5.7.3 建筑风貌景观规划设计 | 第59-60页 |
第六章 项目总结与思考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讨论 | 第60-62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6.2.2 研究创新点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