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组合桥面弧形缺口受力试验与理论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受力特点 | 第13页 |
1.3 钢桥面板弧形缺口处开裂研究 | 第13-15页 |
1.4 组合桥面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1.5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简介 | 第17-22页 |
1.5.1 UHPC在桥梁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2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的发展 | 第18-22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钢桥面疲劳原理与设计方法 | 第24-32页 |
2.1 疲劳研究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2.1.1 疲劳现象简介 | 第24页 |
2.1.2 疲劳累计损伤准则 | 第24-26页 |
2.2 疲劳评定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名义应力法 | 第26-27页 |
2.2.2 热点应力法 | 第27-28页 |
2.2.3 缺口应变法 | 第28-29页 |
2.2.4 断裂力学 | 第29-30页 |
2.3 弧形缺口应力评定方法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有限元分析 | 第32-52页 |
3.1 概述 | 第32-34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3.2.1 分析目的 | 第34页 |
3.2.2 节段有限元模型 | 第34-35页 |
3.2.3 网格无关性 | 第35-37页 |
3.3 应力响应面计算与对比 | 第37-39页 |
3.3.1 荷载选取 | 第37页 |
3.3.2 加载方式 | 第37-39页 |
3.4 弧形缺口应力分布规律 | 第39-49页 |
3.4.1 弧形缺口关注点应力响应面对比 | 第40-42页 |
3.4.2 弧形缺口区域应力分布规律 | 第42-46页 |
3.4.3 弧形缺口正反面应力分布规律 | 第46-47页 |
3.4.4 横隔板变形分析 | 第47-49页 |
3.5 加载方式的比较 | 第49-50页 |
3.5.1 简化加载方式的不足 | 第49页 |
3.5.2 响应面加载方式的不足 | 第49页 |
3.5.3 建议加载区域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实桥测试 | 第52-72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52页 |
4.2 加载方式 | 第52-55页 |
4.2.1 加载车辆 | 第53页 |
4.2.2 加载位置 | 第53-55页 |
4.3 现场测试 | 第55-59页 |
4.3.1 测点布置 | 第56-57页 |
4.3.2 测试方法 | 第57-59页 |
4.4 测试结果 | 第59-63页 |
4.5 数据分析 | 第63-68页 |
4.5.1 峰值应力对比结果 | 第63-65页 |
4.5.2 面内应力对比结果 | 第65-66页 |
4.5.3 面外应力对比结果 | 第66-68页 |
4.6 疲劳寿命分析 | 第68-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不同形式弧形缺口应力对比 | 第72-83页 |
5.1 不同弧形缺口的选取 | 第72-73页 |
5.2 理论计算分析方法 | 第73页 |
5.3 不同弧形缺口响应面对比 | 第73-78页 |
5.4 不同弧形缺口影响线对比 | 第78-81页 |
5.4.1 横向影响线对比结果及结论 | 第78-79页 |
5.4.2 纵向影响线对比结果及结论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1. 结论 | 第83-84页 |
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