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2 绿色农业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3 案例选取依据和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5 主要创新 | 第24-26页 |
2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 第26-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2.1.1 农业产业集群 | 第26页 |
2.1.2 绿色农业 | 第26-27页 |
2.1.3 专业化分工 | 第27页 |
2.1.4 规模经济 | 第27-28页 |
2.1.5 范围经济 | 第28页 |
2.1.6 网络联系 | 第28-29页 |
2.2 相关理论探讨 | 第29-35页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9-32页 |
2.2.2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及其形成机理的理论探讨 | 第32-34页 |
2.2.3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理论体系探讨 | 第34-35页 |
3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分析 | 第35-45页 |
3.1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 | 第35页 |
3.2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绿色主体形成分析 | 第35-37页 |
3.2.1 绿色生产性主体 | 第35-36页 |
3.2.2 绿色消费性主体 | 第36页 |
3.2.3 绿色服务性主体 | 第36-37页 |
3.2.4 绿色规范性主体 | 第37页 |
3.3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绿色网络形成分析 | 第37-39页 |
3.4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环境营造分析 | 第39-44页 |
3.4.1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 第39-41页 |
3.4.2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环境规制 | 第41-42页 |
3.4.3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科技推动 | 第42-43页 |
3.4.4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 | 第43-44页 |
3.5 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分析 | 第44-45页 |
4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 第45-60页 |
4.1 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发展历程 | 第45-48页 |
4.1.1 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45-46页 |
4.1.2 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46-48页 |
4.2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主体形成分析 | 第48-51页 |
4.2.1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生产性主体形成 | 第48-49页 |
4.2.2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消费性主体形成 | 第49-50页 |
4.2.3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服务性主体形成 | 第50页 |
4.2.4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规范性主体形成 | 第50-51页 |
4.3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网络形成分析 | 第51-54页 |
4.4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环境营造分析 | 第54-58页 |
4.4.1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更新 | 第55-56页 |
4.4.2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环境规制与标准化生产 | 第56-57页 |
4.4.3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配套设施与政策支持 | 第57-58页 |
4.5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分析 | 第58-60页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60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5.2.1 以科技创新改变主体行为,注重微观主体的绿色影响 | 第60-61页 |
5.2.2 以网络联系化零为整,推行专业化分工式联合生产经营 | 第61页 |
5.2.3 以绿色标准规范发展环境,完善农业生产及产品检测监管体系 | 第61-62页 |
5.2.4 以服务体系健全集群网络,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调研问卷 | 第6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