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3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创新点 | 第1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9-20页 |
2.1.2 就业培训质量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三元主体理论 | 第21-23页 |
2.2.3 SERVQUAL模型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现状和调查分析 | 第25-37页 |
3.1 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现状 | 第25-26页 |
3.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三元主体”的调查分析 | 第26-32页 |
3.2.1 政府部门的调查情况 | 第27-28页 |
3.2.2 培训机构的调查情况 | 第28-30页 |
3.2.3 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情况 | 第30-32页 |
3.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调查分析 | 第32-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制约要素分析 | 第37-53页 |
4.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SERVQUAL模型构建 | 第37-43页 |
4.1.1 变量测量 | 第37-41页 |
4.1.2 基本假设 | 第41-43页 |
4.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制约要素分析 | 第43-49页 |
4.2.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因子分析 | 第43-44页 |
4.2.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4-49页 |
4.3 案例分析——德胜洋楼的培训之道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问题分析 | 第53-57页 |
5.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中的问题分析 | 第53-56页 |
5.1.1 政府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3-54页 |
5.1.2 培训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4-55页 |
5.1.3 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5-56页 |
5.1.4 用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6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的对策 | 第57-63页 |
6.1 政府部门方面 | 第57-58页 |
6.1.1 建立健全培训监督反馈机制 | 第57页 |
6.1.2 加大就业培训政策宣传力度 | 第57-58页 |
6.1.3 保障培训财政支出的合理性、科学性 | 第58页 |
6.2 培训机构方面 | 第58-60页 |
6.2.1 提高培训机构培训技术含量 | 第58-59页 |
6.2.2 改善培训机构管理服务机制 | 第59页 |
6.2.3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第59-60页 |
6.3 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 第60-61页 |
6.3.1 端正就业培训态度 | 第60页 |
6.3.2 激发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其主动意识 | 第60-61页 |
6.4 用工企业方面 | 第61-63页 |
6.4.1 拓宽就业培训资金来源渠道 | 第61页 |
6.4.2 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农民工就业培训意识 | 第61-62页 |
6.4.3 建立多元主体联合培训体制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A | 第69-73页 |
附录B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