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基本原理解析 | 第15-19页 |
第一节 我国庭前会议的制度特征 | 第15-16页 |
一、我国法律语境下的庭前会议含义界定 | 第15页 |
二、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特征解析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设立初衷与审判为中心理念的契合分析 | 第16-19页 |
一、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功能的设立初衷 | 第16-18页 |
二、庭前会议制度与审判中心理念的价值关联初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运行现状 | 第19-30页 |
第一节 我国庭前会议功能失范的实证调研 | 第19-21页 |
一、庭前会议的适用率畸低 | 第19-20页 |
二、制度预期功能发挥不足 | 第20-21页 |
三、制度预期功能呈扩张趋势 | 第21页 |
第二节 庭前会议制度功能边缘化的成因分析 | 第21-24页 |
一、立法成因:立制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 第21-22页 |
二、观念成因:保障主体参与意识薄弱 | 第22-23页 |
三、实践成因:审理负担过重逃避责任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各地庭前会议制度改革探索模式 | 第24-30页 |
一、关于庭前会议的启动条件 | 第24-26页 |
二、关于庭前会议参与人员 | 第26-27页 |
三、关于庭前会议内容与形式 | 第27-28页 |
四、关于庭前会议的效力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庭前会议制度的域外经验考察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庭前会议制度的域外经验概览 | 第30-34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庭前程序 | 第30-32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预审程序 | 第32-33页 |
三、日本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庭前会议制度的域外经验评价 | 第34-37页 |
一、当前不具移植价值的域外经验 | 第34-35页 |
二、当前可具移植价值的域外经验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审判中心理念引导下的庭前会议制度功能的有限实质化定位思考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我国法律语境下庭前会议的应然功能及其定位原则思考 | 第37-40页 |
一、庭前会议的应然功能 | 第37-38页 |
二、当前我国庭前会议功能定位的指导原则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审判为中心理念引导庭前会议功能有限实质化定位的合理性 | 第40-42页 |
一、庭前会议功能实质化的认识误区 | 第40页 |
二、庭前会议功能有限实质化定位的含义 | 第40-41页 |
三、庭前会议功能有限实质化定位的合理性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庭前会议功能有限实质化的基本处理模式 | 第42-48页 |
一、庭前会议的启动 | 第42-43页 |
二、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 第43-44页 |
三、庭前会议的参与人员 | 第44页 |
四、庭前会议的内容 | 第44-46页 |
五、庭前会议的效力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