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3 弹幕与弹幕网站概况 | 第16-20页 |
1.3.1 视频弹幕的定义 | 第16页 |
1.3.2 弹幕的起源与发展 | 第16-17页 |
1.3.3 弹幕网站的鼻祖niconico现状概括 | 第17-18页 |
1.3.4 国内主要弹幕网站现状概括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简述 | 第20-2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1.4.2 文本分析法 | 第20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弹幕互动性的表现形式 | 第21-28页 |
2.1 弹幕与评论区功能的分化 | 第21-24页 |
2.1.1 侧重分析性与评价性的评论区交流 | 第21-22页 |
2.1.2 侧重情感化和趣味性的弹幕交流 | 第22-24页 |
2.2 弹幕使用过程中的互动 | 第24-28页 |
2.2.1 弹幕拟同步性带来跨越时空的交流 | 第24-25页 |
2.2.2 弹幕基于感官刺激引发的情感互动 | 第25-26页 |
2.2.3 弹幕使用者与制作者间的反馈关系与角色转换 | 第26-28页 |
第3章 弹幕互动性的形成原因 | 第28-37页 |
3.1 弹幕的物质特性是弹幕互动性形成的直接原因 | 第28-31页 |
3.1.1 弹幕的文字符号形式是弹幕互动性的形成基础 | 第28-29页 |
3.1.2 弹幕的使用环境引发了使用者的交流欲望 | 第29-30页 |
3.1.3 快速的信息流通方式刺激使用者感官推动了互动性的形成 | 第30-31页 |
3.2 媒介嫁接是弹幕互动性的本质原因 | 第31-37页 |
3.2.1 媒介杂交的产物——弹幕视频 | 第32-33页 |
3.2.2 通过技术手段将互动性进行外部嫁接是弹幕互动性的起因 | 第33-34页 |
3.2.3 媒介嫁接使视频媒介具备了文字阅读跟帖互动的功能 | 第34-35页 |
3.2.4 媒介嫁接使视频媒介的功能性发生变化 | 第35-37页 |
第4章 弹幕互动性的影响 | 第37-45页 |
4.1 弹幕互动性对使用者的影响 | 第37-41页 |
4.1.1 弹幕互动性影响使用者的感官比率 | 第37-38页 |
4.1.2 弹幕互动性改变使用者的视听习惯 | 第38-39页 |
4.1.3 弹幕互动性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模式 | 第39-41页 |
4.2 弹幕互动性对内容创造的影响 | 第41-45页 |
4.2.1 用户反馈成为内容创造风向标 | 第41-42页 |
4.2.2 提升用户感官体验成为内容创造新侧重 | 第42-45页 |
第5章 弹幕互动性的启示 | 第45-58页 |
5.1 媒介嫁接是互动性形成的重要手段 | 第45-53页 |
5.1.1 媒介嫁接形成互动性的因式分解 | 第45-46页 |
5.1.2 媒介嫁接使愈来愈多的媒介具备互动性 | 第46-50页 |
5.1.3 媒介嫁接将成为新型媒介的形成基础 | 第50-53页 |
5.2 弹幕互动性推动媒介的功能性变革 | 第53-58页 |
5.2.1 载体媒介的观赏功能被弱化 | 第53-54页 |
5.2.2 重互动功能的新型媒介将成为主流 | 第54-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