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合法性路径研究--以YP区青少年项目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2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三社联动”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二)困境儿童救助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三社联动”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3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4-26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4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第一章 YP区“三社联动”机制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26-36页 |
一、“三社联动”机制发展的大环境 | 第26-27页 |
(一)法律 | 第26页 |
(二)政府政策 | 第26-27页 |
(三)非正式制度 | 第27页 |
二、YP区“三社联动”项目运作的制度环境 | 第27-36页 |
(一)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基本概况 | 第28-31页 |
(二)“三社联动”项目运作环境 | 第31-36页 |
第二章 “三社联动”行动者对制度的策略性选择 | 第36-48页 |
一、管制性要素 | 第36-39页 |
(一)获取“身份许可证” | 第36-37页 |
(二)社区服务供给 | 第37-39页 |
二、规范性要素 | 第39-44页 |
(一)组织目标 | 第39-41页 |
(二)外部评价 | 第41-44页 |
三、认知性要素 | 第44-48页 |
(一)居民对社区的认知 | 第44-46页 |
(二)组织文化与合法性困境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滞动因素 | 第48-54页 |
一、非对称性的资源依赖关系 | 第48-50页 |
(一)政府让渡空间有限 | 第48-49页 |
(二)“三社”自治能力不足 | 第49-50页 |
二、社会公民的参与性长期缺失 | 第50-51页 |
(一)关注个人利益 | 第50-51页 |
(二)主体意识欠缺 | 第51页 |
三、制度的民主化进程缓慢 | 第51-54页 |
(一)面临“二重性”难题 | 第51-52页 |
(二)参与制度供给不足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优化策略 | 第54-59页 |
一、政府适当放权,让渡社会空间 | 第54页 |
二、发挥组织自主性,防止趋同变迁 | 第54-55页 |
三、培育社区文化,提高公民参与意识 | 第55-56页 |
四、健全制度保障,加强需求评估 | 第56-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9-6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二、研究讨论 | 第60-61页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