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一、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5页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湖北航运与经济发展现状及互动机制分析 | 第16-36页 |
第一节 湖北航运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一、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第16-17页 |
二、航运生产力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三、航运服务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一、全省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 第20-21页 |
二、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第21-22页 |
三、社会从业人口梯度转移 | 第22页 |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攀升 | 第22-23页 |
五、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湖北航运和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分析 | 第24-34页 |
一、互动影响机理 | 第24-26页 |
二、灰色关联分析 | 第26-3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湖北航运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 第36-47页 |
第一节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36-40页 |
一、指标选取 | 第36-38页 |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38-40页 |
第二节 VAR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一、VAR模型 | 第40页 |
二、VAR模型滞后期选择 | 第40-41页 |
三、VAR模型单位根检验 | 第41页 |
第三节 动态计量分析 | 第41-45页 |
一、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1-42页 |
二、脉冲响应分析 | 第42-44页 |
三、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湖北省航运优势未充分发挥的原因分析 | 第47-57页 |
第一节 湖北省航运优势未充分发挥的表现 | 第47-53页 |
一、湖北、重庆、上海航运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度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二、湖北、重庆、上海航运与地区对外贸易关联度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三、湖北、重庆、上海航运与地区产业结构关联度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湖北省航运优势未充分发挥的原因 | 第53-56页 |
一、三峡运力不足与港口辐射功能不强 | 第53-55页 |
二、汉江梯级断档位与高等级航道建设问题 | 第55页 |
三、全区域水运供给水平不高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湖北航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57-62页 |
第一节 “点线面”结合统筹推进全省航运供给侧改革 | 第57-59页 |
一、点:三峡翻坝转运体系与阳逻武汉新港建设 | 第57-58页 |
二、线:汉江梯级开发与高等级航道建设 | 第58页 |
三、面:全区域水运供给能力提升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对接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 | 第59-60页 |
一、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 第59页 |
二、对接湖北自贸区战略 | 第59-60页 |
三、服务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 | 第60页 |
第三节 把握航运市场新需求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 第60-61页 |
一、把握航运市场发展的新需求 | 第60页 |
二、实现航运市场新的供需动态平衡 | 第60-6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一、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63页 |
二、展望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