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节目创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关于《朗读者》节目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朗读者》节目概况分析 | 第20-27页 |
2.1 《朗读者》节目产生的背景 | 第20-24页 |
2.1.1 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 第21页 |
2.1.2 主流媒体自觉践行文化使命 | 第21-22页 |
2.1.3 文化产品发展需求的多元化 | 第22页 |
2.1.4 创意者自我实现需求的驱动 | 第22-23页 |
2.1.5 浮躁社会下大众审美的变迁 | 第23-24页 |
2.2 《朗读者》节目的定位特点 | 第24-27页 |
2.2.1 受众定位:“多层覆盖”吸纳年轻群体 | 第24-25页 |
2.2.2 内容定位:“共鸣制造”昭示人文关怀 | 第25页 |
2.2.3 效果定位:“寓教于乐”传播阅读文化 | 第25-27页 |
第3章 《朗读者》创新表现分析 | 第27-43页 |
3.1 彰显文化底蕴的创新主体 | 第27-29页 |
3.1.1 经验丰富且严谨细致的导演团队 | 第28页 |
3.1.2 内在丰蕴及质朴无华的节目嘉宾 | 第28-29页 |
3.1.3 人格魅力与文化功底兼具的主持人 | 第29页 |
3.2 饱含情感关怀的内容创新 | 第29-33页 |
3.2.1 以文承情:多重时空的情感叠加 | 第29-30页 |
3.2.2 星素结合:绚丽多姿的生命展示 | 第30-31页 |
3.2.3 主题阐释:有的放矢的情境体验 | 第31-33页 |
3.3 娱乐包装人文的形式创新 | 第33-39页 |
3.3.1 角色设定:同一身份的赋予 | 第33-34页 |
3.3.2 朗读场景:切合实境的设置 | 第34-35页 |
3.3.3 舞台设计:大小舞台的转换 | 第35-36页 |
3.3.4 字幕包装:清新诗意的表达 | 第36-37页 |
3.3.5 视听语言:丰富多样的呈现 | 第37-39页 |
3.4 聚合多点多线的传播创新 | 第39-43页 |
3.4.1 采取碎片化形式推广 | 第39-41页 |
3.4.2 巧用主题发散式传播 | 第41页 |
3.4.3 设置线下公益朗读亭 | 第41-42页 |
3.4.4 出版相关的同名图书 | 第42-43页 |
第4章 《朗读者》创新效果分析 | 第43-51页 |
4.1 产生广泛的社会效果 | 第43-46页 |
4.1.1 培养受众阅读习惯 | 第43-44页 |
4.1.2 唤醒大众文化意识 | 第44页 |
4.1.3 传递向善价值观念 | 第44-46页 |
4.2 收获不俗的市场效果 | 第46-49页 |
4.2.1 收视数据创新高 | 第46-47页 |
4.2.2 广告收入有突破 | 第47-48页 |
4.2.3 品牌建设显成效 | 第48-49页 |
4.3 突显丰富的艺术效果 | 第49-51页 |
4.3.1 融合多种艺术样式 | 第49-50页 |
4.3.2 释放文学感召力 | 第50-51页 |
第5章 《朗读者》的不足之处及启示 | 第51-56页 |
5.1 《朗读者》的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5.1.1 频繁的广告植入削弱文化气息 | 第51-52页 |
5.1.2 嘉宾配置未跳脱典型人物范式 | 第52页 |
5.2 《朗读者》成功带来的启示 | 第52-56页 |
5.2.1 基于受众心理进行内容深度开掘 | 第52-53页 |
5.2.2 联动线上线下提高大众的参与性 | 第53-54页 |
5.2.3 放大文化价值同时引入综艺元素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