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 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难点 | 第17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微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 第18-24页 |
2.1 微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19页 |
2.1.1 微文化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微文化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2.1 价值与价值观 | 第19-20页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0-21页 |
2.3 微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 第21-24页 |
2.3.1 微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载体 | 第21页 |
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文化的正向价值导引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微文化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规定性构建 | 第24-32页 |
3.1 培育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24-27页 |
3.2 培育的导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 第27页 |
3.3 培育的国家价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27-28页 |
3.4 培育的社会规范性要求—依法治国 | 第28-29页 |
3.5 培育的道德主体性践履—“爱”与“善”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微文化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2-42页 |
4.1 微文化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的调查 | 第32-38页 |
4.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4.1.2 问卷主要内容分析 | 第33-38页 |
4.2 微文化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4.2.1 传播主体个体化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引力 | 第38-39页 |
4.2.2 价值多元化与信息碎片化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 第39-40页 |
4.2.3 负面信息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第40页 |
4.2.4 信息传播自由化和泛娱乐化易造成大学生沉迷微文化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微文化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2-52页 |
5.1 社会因素—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 | 第42-45页 |
5.1.1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 | 第42-43页 |
5.1.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43-45页 |
5.2 学校因素—培育环境有待改善 | 第45-47页 |
5.2.1 微文化培育机制有待健全 | 第45页 |
5.2.2 微媒体平台利用效果不高 | 第45-47页 |
5.2.3 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诸多问题 | 第47页 |
5.3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不足 | 第47-49页 |
5.3.1 家庭教育有缺位现象 | 第47-48页 |
5.3.2 部分家庭教育存在失范现象 | 第48-49页 |
5.4 自身因素—主动实践性不强 | 第49-52页 |
5.4.1 认知主动性和关注度不够 | 第49页 |
5.4.2 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现象 | 第49-52页 |
第六章 微文化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 第52-66页 |
6.1 强化社会的正向价值引导 | 第52-54页 |
6.1.1 加大宣传力度、厚植培育根基 | 第52-53页 |
6.1.2 加大培育力度、强化价值引导 | 第53页 |
6.1.3 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 第53-54页 |
6.2 健全学校微文化培育生态 | 第54-59页 |
6.2.1 健全高校微文化培育机制 | 第54-55页 |
6.2.2 着力校园文化建设 | 第55页 |
6.2.3 以微文化为载体创新培育模式 | 第55-57页 |
6.2.4 把课堂教育与微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 第57页 |
6.2.5 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 第57-59页 |
6.3 增强家庭教育的适应性 | 第59-62页 |
6.3.1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59-60页 |
6.3.2 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 第60页 |
6.3.3 良好家风的建设 | 第60-62页 |
6.4 构筑大学生微传播的理性自觉 | 第62-66页 |
6.4.1 加强法律意识、提升媒介素养 | 第62-63页 |
6.4.2 增进主观认同、着力实践创设 | 第63-64页 |
6.4.3 合理养成微传播文化自觉意识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