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内容 | 第11-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9页 |
第四节 特色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引言 体用释义及定位 | 第21-25页 |
第一章 熊十力“体用论”之形成—体用论建构的第一条探索路线 | 第25-33页 |
一、旧唯识论之突破 | 第25-26页 |
二、护法学之困境 | 第26-28页 |
三、熊氏体用论之解决 | 第28-30页 |
四、熊氏第一条体用论建构之难题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熊十力“体用论”之发展困境—体用论建构的第二条探索路线 | 第33-44页 |
一、《新唯识论》之困境 | 第33-34页 |
二、熊氏体用论建构的第二条路线 | 第34-40页 |
三、熊氏第二条体用论建构之未尽 | 第40-44页 |
第三章 牟宗三“体用论”之证成—体用论探索的第三条路线 | 第44-54页 |
一、牟宗三早中期对体用论的看法 | 第44-46页 |
1、对唯识“体用论”的看法 | 第44-45页 |
2、儒家体用义的解释(对熊十力第一条体用路线的诠释) | 第45-46页 |
二、牟宗三体用论之创新及完成 | 第46-50页 |
三、圆善论与真善美合一 | 第50-52页 |
1、圆善论 | 第50-52页 |
2、真善美之合一 | 第52页 |
四、第三条体用论建构之牟氏之巅峰与绝境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后牟宗三时代“体用论”之突破与可能 | 第54-74页 |
一、涣散主体性之路(海德格尔中国化之路) | 第54-62页 |
(一)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 | 第54-55页 |
(二)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 第55-57页 |
(三)康中乾《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 | 第57-62页 |
二、超越转化主体性之路 | 第62-74页 |
(一)辅之与气—林安梧的后新儒学 | 第62-64页 |
(二)凝之于仁—陈来的新仁学 | 第64-67页 |
(三)聚以成道—张茂泽的道论 | 第67-74页 |
结语:体用论之判教 | 第74-76页 |
参考书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修身以俟命,素位以从缘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