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必要性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纤维混凝土箱梁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现有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柔性纤维混凝土增强理论与数值分析 | 第17-2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纤维混凝土增强理论 | 第17-24页 |
2.2.1 纤维间距理论 | 第17-19页 |
2.2.2 复合力学理论 | 第19-23页 |
2.2.3 应力强度因子叠加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有限宽板裂纹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24-28页 |
2.3.1 分析示例 | 第24-25页 |
2.3.2 有限元数值模型 | 第25-27页 |
2.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柔性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破坏特征试验 | 第29-5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基于高速摄像的柔性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第29-37页 |
3.2.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第29页 |
3.2.2 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 第29-30页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7页 |
3.3 基于高速摄像的柔性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 第37-48页 |
3.3.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第37页 |
3.3.2 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 第37-38页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48页 |
3.4 柔性纤维混凝土轴心抗拉试验 | 第48-54页 |
3.4.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第48页 |
3.4.2 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 第48-50页 |
3.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3.5 柔性纤维混凝土劈裂抗拉试验 | 第54-56页 |
3.5.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第54页 |
3.5.2 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 第54页 |
3.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柔性纤维钢筋混凝土箱梁力学性能缩尺模型试验 | 第57-7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缩尺模型设计方案 | 第57-61页 |
4.2.1 模型相似理论 | 第57-58页 |
4.2.2 缩尺模型尺寸确定 | 第58-59页 |
4.2.3 缩尺模型配筋和配合比方案 | 第59-61页 |
4.3 试验方案 | 第61-66页 |
4.3.1 缩尺模型梁制作与养护 | 第61-62页 |
4.3.2 设备布置及数据采集方案 | 第62-64页 |
4.3.3 加载方案 | 第64-66页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76页 |
4.4.1 缩尺箱梁挠度分析 | 第66-69页 |
4.4.2 缩尺箱梁应变分析 | 第69-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柔性纤维钢筋混凝土箱梁破坏全过程数值模拟 | 第77-87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缩尺梁数值模型建立 | 第77-81页 |
5.2.1 缩尺箱梁模型尺寸 | 第77页 |
5.2.2 建模方法与步骤 | 第77-81页 |
5.3 数值模型验证 | 第81-82页 |
5.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5.4.1 承载能力 | 第82页 |
5.4.2 纵向应变分析 | 第82-83页 |
5.4.3 横向应变分析 | 第83-84页 |
5.4.4 竖向挠度分析 | 第84-85页 |
5.4.5 破坏特征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箱梁力学性能增强效果评价 | 第87-94页 |
6.1 引言 | 第87页 |
6.2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各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 | 第87-91页 |
6.2.1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87-89页 |
6.2.2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6.2.3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90-91页 |
6.2.4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91页 |
6.3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箱梁的增强效果 | 第91-92页 |
6.3.1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箱梁局部强度的影响 | 第91-92页 |
6.3.2 柔性纤维对混凝土箱梁整体强度的影响 | 第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7.2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