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大肠杆菌群体感应基因ydiV在噬菌体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5页
    1.2 细菌群体感应第16-23页
        1.2.1 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第18-20页
        1.2.2 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第20-21页
        1.2.3 种间群体感应第21-23页
    1.3 大肠杆菌群体感应第23-27页
        1.3.1 大肠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第23-25页
        1.3.2 胞内第二信使C-di-GMP及信号传递作用第25-27页
    1.4 大肠杆菌群体感应系统一和系统二间的联系第27-28页
    1.5 T4噬菌体第28-29页
    1.6 细菌群体感应和噬菌体研究进展第29-33页
    1.7 技术路线第33页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3-35页
第二章 大肠杆菌ydiV基因的敲除及遗传回补第35-50页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6-38页
        2.1.1 菌株及质粒第36页
        2.1.2 培养基的配置第36-37页
        2.1.3 抗生素的配制第37-38页
    2.2 方法第38-44页
        2.2.1 仪器和试剂第38页
        2.2.2 BW2511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8-39页
        2.2.3 ydiV基因的敲除第39-42页
        2.2.4 ydiV回补质粒的提取第42-43页
        2.2.5 ydiV-pCA24N转化△ydiV-BW25 113感受态细胞第43页
        2.2.6 SDS-PAGE检测YdiV蛋白第43-44页
        2.2.7 菌落形态及菌株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第44页
    2.3 试验结果第44-48页
        2.3.1 ydiV敲除菌株的构建第44-46页
        2.3.2 ydiV基因遗传回补第46页
        2.3.3 SDS-PAGE检测YdiV蛋白第46-47页
        2.3.4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第47-48页
    2.4 讨论第48-50页
第三章 基因敲除前后T4感染率的影响第50-61页
    3.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3.1.1 实验菌株第51页
        3.1.2 培养基的配置第51-52页
    3.2 实验方法第52-54页
        3.2.1 仪器和试剂第52-53页
        3.2.2 △ydiV菌株、△sdiA菌株和野生型菌株一步生长曲线第53页
        3.2.3 T4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和感染复数的测定第53页
        3.2.4 ydiV和sdiA敲除前后T4噬菌体感染情况第53-54页
        3.2.5 信号分子对噬菌体侵染的影响第54页
    3.3 实验结果第54-59页
        3.3.1 △ydiV、△sdiA菌株和野生型菌株一步生长曲线第54-56页
        3.3.2 T4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和感染复数的测定第56-57页
        3.3.3 sdiA和ydiV敲除前后T4噬菌体感染情况第57-58页
        3.3.4 信号分子对噬菌体侵染的影响第58-59页
    3.4 讨论第59-61页
第四章 影响T4噬菌体侵染机制的初步探究第61-80页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1-63页
        4.1.1 实验菌株第61-62页
        4.1.2 培养基的配置第62-63页
    4.2 实验方法第63-70页
        4.2.1 试剂和仪器第63-64页
        4.2.2 △ydiV菌株和Wt菌株温度耐受性和pH耐受性试验第64页
        4.2.3 ydiV敲除菌株和遗传回补菌株T4噬菌体侵染情况第64-65页
        4.2.4 T4吸附率的测定第65页
        4.2.5 生物膜—24孔板微量法测定生物膜第65-66页
        4.2.6 半定量RT-PCR比较ydiV基因敲除后相关基因表达量第66-7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0-78页
        4.3.1 AydiV菌株和Wt菌株温度耐受性和pH耐受性第70-72页
        4.3.2 ydiV敲除菌株和遗传回补菌株T4噬菌体侵染情况第72-73页
        4.3.3 T4吸附率的测定第73-76页
        4.3.4 敲除ydiV对生物膜的影响第76页
        4.3.5 ydiV基因敲除菌株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第76-78页
    4.4 讨论第78-8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1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91-92页
附录B 试验药品与设备第92-94页
    B.1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第92页
        B.1.1 1%琼脂糖凝胶的配制第92页
        B.1.2 TAE电泳缓冲液第92页
        B.1.3 TBE电泳缓冲液第92页
    B.2 主要仪器第92-93页
    B.3 试剂及酶制品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BS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293T细胞增殖、迁移和BBS家系五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
下一篇: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132与几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