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媒介形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价值 | 第9-1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一、研究理论 | 第11-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时间划分依据与论文框架 | 第19-22页 |
一、时间划分依据 | 第19-20页 |
二、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媒介形象概述 | 第22-28页 |
第一节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媒介形象 | 第22-24页 |
一、单质化的“人民英模” | 第22-23页 |
二、充满争议的“海外兵团” | 第23页 |
三、娱乐化的“网红”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媒介形象的演变 | 第24-25页 |
一、贯穿始终的“英雄形象” | 第24页 |
二、独具特质的“体育明星” | 第24-25页 |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红” | 第25页 |
第三节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媒介形象嬗变之因素 | 第25-28页 |
一、政治话语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乒乓体制的改革 | 第26-27页 |
三、媒体技术的革新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全民健身”与“国家认同”的媒介诉求 | 第28-44页 |
第一节 “全民健身”中的“为国争光”形象 | 第28-34页 |
一、“一致”的宣传理念 | 第28-30页 |
二、寻求世界认同的政治形势 | 第30-32页 |
三、激励国人情感的宣传原则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中美外交突破口的媒介形象建构 | 第34-44页 |
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宣传口号 | 第35-38页 |
二、“乒乓球外交” | 第38-40页 |
三、体育服务于政治 | 第40-44页 |
第四章 “叛逆者”与“海外兵团”的媒介书写 | 第44-58页 |
第一节 “叛逆者”的媒介形象 | 第44-51页 |
一、乒乓体制的“内部规则”与“媒介质疑” | 第45-46页 |
二、集体的荣耀与个人的价值 | 第46-48页 |
三、从“支持”到“批判”的媒介定性 | 第48-51页 |
第二节 “海外兵团”的媒介形象建构 | 第51-58页 |
一、由“宣传”向“新闻”过渡 | 第51-54页 |
二、“为其正名”的媒介立场 | 第54-56页 |
三、“心系祖国”的媒介肯定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网红乒乓”的媒介形象 | 第58-71页 |
第一节 “瓷娃娃”福原爱的媒介形象建构 | 第58-64页 |
一、“中日关系正能量”的媒介基调 | 第58-60页 |
二、媒介的“一致表达”与当事人的“主动发声” | 第60-62页 |
三、日常生活的“微”传播形态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实力雄厚的“男运动员网红” | 第64-71页 |
一、“独孤求败最强战队” | 第64-66页 |
二、“不懂球的胖子官员” | 第66-68页 |
三、“蝌蚪”现象 | 第68-71页 |
第六章 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媒介形象的思考 | 第71-78页 |
第一节 得体的赛场表现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 | 第71-73页 |
一、保持优秀的比赛表现 | 第71-72页 |
二、和媒体进行良好的互动 | 第72页 |
三、尊重观众和对手 | 第72-73页 |
第二节 理性传播,避免神话性建构 | 第73-75页 |
一、警惕神话性建构 | 第73-74页 |
二、力避运动员泛政治化 | 第74页 |
三、客观公正,体现人文关怀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加强自媒体疏导,提升乒乓文化的审美品味 | 第75-78页 |
一、推动对自媒体的疏导 | 第75页 |
二、加强粉丝教育 | 第75-76页 |
三、发挥运动员“意见领袖”作用 | 第76-7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